不知從何時開始,朋友間見面的第一句話,不是“你吃了嗎”,而是“你買房(賣房)了嗎”。也難怪,放眼城市街頭,到處都在蓋房,新樓盤一夜之間鱗次櫛比,成片成林,沖擊著我們的視線及購買欲;再看看房地產,全國漲聲一片,房價牛氣沖天,更催生著緊張氣氛:似乎你手上攢的幾個錢,昨天還能買到一客廳,改天連個衛生間都弄不上。
因此,買房成為了當今城市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年輕人甭管有錢沒錢,先按揭一套再說,即使節衣縮食,嚴重透支了個人消費,影響了生活質量;而經濟收入中等的家庭,也要跟著條件好的,把目標定位在擁有兩套甚至更多套房子,好像擁有了房子,就擁有了待價而沽的“香餑餑”,不愁哪天賣不出去,換個好差價。于是在網上,一個抱怨房價高漲又被迫跟著買房的新名詞——“房奴”也日漸流行。
調查也顯示,逾三成房貸族月供占個人收入的50%以上,成為“房奴”。他們在享受著高薪、白領、有房一族等諸多心理安慰的同時,也承受著“一天不工作,就會被世界拋棄”的精神重壓,生活質量大為下降:不敢輕易換工作,不敢娛樂、旅游和消費,害怕銀行漲息,擔心生病、失業,更沒時間好好享受生活。
誠然,買房自住或者投資,不能說就是錯誤。因為房價一漲再漲,手中捏著的貨幣,面臨著貶值的風險。但買房自住不等于急于跟風,經濟條件不太好,可以適當放緩買房的腳步。真要買房了,也別受所謂“寬敞氣派、豪華尊貴”等廣告詞匯的蠱惑,片面追求大面積,結果“只買貴的,不買對的”,之后卻要節衣縮食努力還債,令幸福感大大降低。事實上,普通收入的家庭在買房時若選擇“緊湊、精致”的小面積,大有可能既做到“居者有其屋”,又輕松快樂地享受生活
來源:華南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