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在北京與河北交界的潮白河邊,5位宋莊畫家村的藝術家和一位大學生上演了一場裸體秀。主辦者說初衷是“讓人重歸大自然”,而現場農民卻責問:“這是什么玩意兒?”
這場裸體活動,主辦者為其冠名:國際裸體日,提出的口號是:享受陽光!無論我們愿不愿意看到,在一些前衛者的努力推動下,裸體已經進入了我們的視線。據悉,目前國際上有一種“天體運動”很是流行,其最早來源是裸體藝術,據說科學家們發現在大自然下裸體有利身體、身心健康,因而很受一部分人推崇。在這個全面與國際接軌的年代,對于國際上流行的任何東西稍加抵觸,似乎都顯得落伍。但是,筆者依然想問,難道“國際的”都是適合我們的?
在人類悠悠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有一些東西在西方人看來很自然,但在東方人看來,卻不可思議。同樣,有些東西在東方人看來應該如此,但在西方人看來卻顯得荒謬。這是民族文化傳統的差別,對這種差別,我們應該尊重,在發展的過程中謀求共識,而不是強求一方向另一方低頭。雖然今天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包容的、并且全面接軌的世界,但是這種開放、包容、接軌并不意味著要放棄民族傳統、特色。就拿父與子的關系來說,西方人父子關系是單向的,而東方人卻是雙向的,即父母有扶育子女責任,子女有贍養父母義務。難道為了與西方接軌,就要拋棄我們這種傳統的父子關系嗎?這顯然是毫無道理的。
同理,也許天體運動、裸體藝術在西方人眼里是一種潮流,但在東方人眼里,尤其我們這種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民族,卻是不能接受的。這是民族固有文化的差別,沒有高下之別。就像吃飯一樣,有人喜辣,有人好淡,有人愛米飯,有人好饅頭。如果我們非要強迫喜辣者吃甜,愛吃米飯者吃饅頭,注定是不能被接受的。
難道與裸體沾邊的都是藝術嗎?我們只能說有的時候裸體是藝術。倘若不分情況,以為凡裸體都是藝術,那么不妨去大澡堂中,那里赤身裸體可謂藝術者的天堂了。而且藝術還有接受度,超過人們接受范圍那就是傷風敗俗而不是藝術了。
如主辦者所言,裸體是為了更好的“享受陽光”。難道多穿幾根布絲,就享受不到陽光了嗎?即使嫌這幾根布絲累贅,那么你可以在家里陽臺上裸體去,或者你也可以去深山老林裸體去,那又有誰會干涉你?何苦讓農民看不下去呢。
主辦者說,“農民不能理解,太正常了。”其實何止于農民不能理解,素來以前衛著稱的網民們,對此也是指責者多贊同者少。由此可見,這種打著藝術的幌子,以為一脫衣服就是藝術的所謂前衛藝術,是不得人心的,是超出國人心理承受范圍的。由此也給我們一個啟示,藝術必須根植于民族土壤,因為藝術是給民族同胞看的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