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幫助別人,又能達到個人和企業的“雙贏” | |||
從2004年開始,各種各樣的“慈善家排行榜”在中國一個接一個見諸報端,“富豪”和“慈善”這兩個詞緊密聯結,不斷沖擊著人們的視線,以致有媒體驚呼:慈善的春天來了嗎?盡管其中夾雜著媒體炒作以及人們各種各樣的猜測,我們還是看到,有越來越多像陳光標這樣的富有者開始以慈善為榮。他們是如何看待慈善的,慈善捐贈對整個社會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本報記者分別采訪了陳光標和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公共政策學者毛壽龍,以及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林春。 社會更需要發自內心的捐贈 問:近年來,中國的慈善行為越來越多,這對整個社會來說有什么好處? 陳光標:我覺得慈善不只是簡單的捐助行為,它是以道德和愛心為基礎的,因此,從事慈善行為的人增多,是社會進步、民族文明的一個標志。同時,慈善也是一種分配機制,能夠實現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它是一切有能力捐助者在慈善心驅使下的自覺行為,是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重要補充。慈善事業有利于緩解不同社會階層的對立情緒,彌合社會裂縫。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構建和諧社會、形成良好社會氛圍的一個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一部分人先富了,而另一部分人由于缺乏專業技術致富無門,造成社會貧富差距加大。據報道,目前全國共有4200萬貧困人口,這是一個很大的社會不穩定因素。盡管國家已經采取了各種措施改善農民生活、讓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但畢竟人多面廣,有些問題難以一下子解決,這時就需要先富起來的人幫國家分擔一部分責任。我自己在慈善捐贈中有過這樣的體驗:蘇北泗洪縣是江蘇省一個落后地區,長期的貧困生活,使當地老百姓對先富起來的人存在一定的心理偏見,勤勞致富的主動性不足。那個地方,村里基本上都是泥土路,一遇到大雨,道路濕滑、泥濘不堪,很多孩子要靠父母背著走到學校。我親自到那個地方看過,回來后感觸頗深,主動捐資給那里修路。路修好后,我又去看了一次,當地人告訴我,這條路不僅解決了孩子們上學難的問題,由于交通設施的改善,更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使許多老百姓脫貧致富了。更重要的是,當地老百姓的心理出現了轉變,很多人開始主動向富人學習,了解如何才能致富。這真是我意想不到的事。如果一次捐贈能夠幫助這么多人,甚至能改變一些人的命運,我覺得不管是對社會還是對我自己,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很多人把捐贈叫做“回報社會”。其實,我覺得這種回報已經遠遠超越了“知恩圖報”等道德的范疇,而上升到“雙贏”的境界。一個人,尤其是一個企業要發展,離不開社會提供的優良環境的支持;另一方面,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社會責任,企業越大,承擔的社會責任就越多。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成果,應當成為現代企業家們的新時期價值觀。 毛壽龍:要想緩和貧富差距所帶來的矛盾,營造和諧社會,富人首先要向窮人伸出幫助之手。富人作為社會精英階層,言行舉止對社會價值觀影響很大,慈善捐贈能讓整個社會對他們增強信任感。 有些歐洲國家是通過向富人征取高額稅收、向窮人提供優厚福利保障的方法來進行財富再分配的。然而,這種強制行為已逐漸顯露出它的弊端,比如抑制了企業發展的積極性、培養了好逸惡勞的人群等等。慈善捐贈不是強制進行的,它是一種自發行為,不管從道德感還是從社會機制來說,都比強制的方法更先進。此外,高額稅收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民間捐助的下降。 幫助別人的人更快樂 問:除了社會原因之外,還有什么是讓一個人做出慈善行為的動力? 陳光標:快樂,這是我在慈善行為中最大的收獲。我經常看《生命時報》,你們的報紙上不是說過嗎,聯合國衛生組織把人的健康分成三大類,即身體健康、行為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是反映一個人精神狀態和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當一個人心情愉快的時候,體內多巴胺、內啡肽、腎上腺素分泌正常,且血液循環流暢、免疫力增強。我在慈善捐贈中,收獲的就是這種心理的和諧和精神的滿足。舉個例子,有一次我從江蘇電視臺節目中看到一個 9 歲小女孩因為心臟病生命垂危,立即打電話到電視臺,表示愿意支付她的全部醫療費用。后來那個孩子真地被救了過來,一聽到這個消息,我的快樂真是沒法形容,一連好幾天臉上都掛著笑容。這種滿足感,我想只有愿意幫助別人的人才能體會到。 我覺得現代企業家應該樹立一種新的財富觀,那就是“為富不仁者恥,樂善好施者榮”。我周圍一些企業家常說,在個人財富積累的同時,生活也逐漸失去了樂趣,錢越多,人就越沒有奮斗目標了,不知道為誰在忙,想了好多辦法去緩解這種心態,也起不到作用。我知道后就告訴他們試著做些慈善捐助,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讓自己體會到人生更大的樂趣。一個人的價值就在于他的存在和作為能使別人生活得更美好。他們從事慈善事業后,紛紛告訴我干勁足了、樂趣多了。我想,這正是激勵我們把慈善行為進行下去的動力所在吧! 另外,要想讓慈善事業發展起來,在企業家群體中形成濃厚的慈善文化氛圍也非常重要。許多企業家不是特別認同慈善活動,認為企業的發展是靠個人的努力,所有成就都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付出取得的,與社會、他人沒有多大關系,甚至對其他企業家從事慈善活動采取冷嘲熱諷,甚至是人身攻擊的做法,這說明他們沒有正確處理好企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我還遇到過有人出于嫉妒,說我想出風頭、給的東西都是假冒偽劣產品、答應的贊助是口頭許愿等。對于這些流言蜚語,我采取的辦法是:每次捐贈都把款物放到捐贈儀式現場,請省市領導出席見證,同時請公證部門公證,由新聞媒體監督,讓受贈部門試用。時間長了,使一些持懷疑態度人也無話可說了,對慈善事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正面作用。所以說,做一件善事不難,關鍵是堅持一輩子做善事。 林春:從個人心理角度來說,捐助是一種助人的利他行為,其目的并不是求得別人的回報。因此,從事慈善行為的人能夠從捐助過程中得到心理滿足,從而使自己的道德升華,這是讓他們將捐助進行下去的一個很大的動力。從整個社會心理的角度來說,慈善行為也能引起他人的模仿,當捐助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時,不捐助的人就會羨慕捐助的人得到了眾人的稱贊和社會的認可,這是讓更多的人從事慈善事業的動力之一。 為什么有些人不愿捐贈 問:我國慈善事業目前仍處在起步階段,與國外相比有什么差距;為什么還有相當多的富人不愿意從事慈善行為? 林春:對于不愿意從事捐贈的富人來說,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社會、法律的支持不夠,公益事業缺乏透明度,很多人不清楚自己捐的錢去了哪里,對捐助望而卻步;二是很多人捐助后得不到期望的效果,導致積極性不高;三是中國現在真正的富人還不多,很多人只是紙上財富、賬上財富,還沒有到現金極度充裕的階段,再加上還得考慮未來經營的風險,因此無力捐贈;四是很多人覺得捐錢會讓自己“露富”,讓自己處于風險之中。只有當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社會財富高度充足、法律配套設施完善時,捐助才會大行其道。 毛壽龍:中國目前還缺乏有效的捐款途徑,是導致很多富人不愿捐贈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有各種各樣的基金會從事專門的慈善捐贈工作,已經形成了一整套接受捐款、尋找受捐者、送出捐款的體系。而中國恰恰缺少這方面的非營利機構,以至于嚴重阻礙了慈善捐贈的步伐。像前不久網上流傳的賣身救母事件,捐款者花了很大的精力去鑒別受捐者的情況,這樣的捐助成本讓很多富人望而卻步。其次,國家目前對企業捐贈的鼓勵還不夠,即使有的地方規定捐款可以免稅,但操作起來仍然很麻煩。第三,很多富人本身就是從窮人出來的,思維還停留在勤儉過日子的階段,不習慣把自己的錢給別人,更不知道身為富人對社會應該有什么貢獻。 陳光標:目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偏見,是阻礙企業家捐贈的原因之一。比如,前不久某企業家贊助海嘯受災國家和難民1000萬美元,馬上就有人攻擊,說是“吃飽撐的”,甚至有人說他想“出風頭”、“標新立異”,讓別的企業家想贊助也不敢做了。二是目前對慈善事業宣傳力度不夠,總是一帶而過。更有甚者,還有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攻擊樂善好施者沽名釣譽、收買人心、是為了逃稅避稅等等,不一而論,使得相當一部分企業家在慈善事業中裹足不前,顧慮重重。 其實,中華民族歷來有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美德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相信當有關慈善的各種政策、法律制度更健全之后,會有更好的社會慈善氛圍,有更多富有者加入到慈善事業中來,從而使社會更安定,經濟更發達,生活更美好,人際關系更和諧。▲ 陳光標簡介 江蘇黃埔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省紅十字會副會長,江蘇省慈善總會副會長,全國27個市、縣榮譽市民,位列《2006年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第10位。 部分捐贈數額 向江蘇省紅十字會捐款捐物 價值1300萬元 向江蘇省慈善總會捐款捐物 價值 630萬元 向江蘇省希望工程辦公室捐款捐物 價值380萬元 向江蘇省光彩促進會兩次捐款捐物 價值 1080萬元 向印尼海嘯災區捐款捐物 價值537萬元 抗擊非典期間向醫療機構捐贈遠紅外線溫度檢測儀600臺 價值480萬元 向新疆自治區共青團委、安徽五河縣和金寨縣、山西陵川縣、重慶酉陽自治縣、四川巴中老紅軍活動中心、湖南臨澧縣、青海玉樹、蘇北宿遷和泗洪、徐州、豐縣、淮安、盱眙等縣市捐獻全新電腦累計3000臺 總價值1070萬元 為全國多處捐資修建希望小學、鄉村公路、農村衛生所及療養院 總價值900萬元 長期為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贈并制作大量各種型號廣告牌和印刷消防宣傳手冊達300萬冊 總價值970萬元 為各地基層派出所捐助警車20部 價值230萬元 為全國各地的聾啞學校捐助助聽器2000臺 價值1000萬元 (截至2006年第一季度,累計捐款捐物超過1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