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必須在食堂就餐,一天不少于7.5元。近日,蘇州某幼兒師范學校的女生向媒體反映,學校實行的這項就餐新政嚴重侵犯了她們的權利。
設下消費門檻,消費不夠就不許走人,這樣的“霸王生意”,今天即使是商家也不大敢做了。然而商家也不敢做了的事,該師范學校卻不但敢做,而且做得變本加厲。商家搞“最低消費”,顧客至少還可以不去,而蘇州這所學校卻能校門一關,把學生統統趕進食堂吃飯。這樣蠻不講理,學校卻還說是為了學生好。到底好在哪里,自然只有學校知道。
以前說到“權力尋租”,總以為那是某些政府部門玩的手段,然而因為現在有了這所師范學校的“強制消費”、“最低消費”,事情就不再那么簡單了。學校不是權力部門,然而誰能說“強制消費”、“最低消費”不是“權力尋租”?
學校不但教書,還要育人。而所謂育人,決不只是指課堂上灌輸大道理;學校的一招一式,恰也都是育人的載體。學校應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僅學校自己必須搞清楚并且以此自律,而且學生也正是從學校的做什么、不做什么之中學會好惡取棄。師范學校的學生將來都會成為幼兒教師,而未來的老師如今在學校就接受不良的“負面”教育,將來就有可能會把這種“負面”教育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傳遞并且放大———從這個層面考量,該幼師的“強制消費”、“最低消費”難道只是一個吃飯問題嗎?
來源: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