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寧海縣長街鎮大青村一位60多歲的老太太在兒子和女兒的陪同下,在寧波準備轉車到北京找親人。他們以為公交汽車可以進北京,先后兩次在公交車的自動投幣箱投進1200元,結果鬧出大笑話。(據5月18日《南方都市報》)
過去常有人用“鄉里人進城”來形容人沒有見識,而這娘仨無知的程度,著實令人震驚。無獨有偶,據4月21日《楚天都市報》報道,湖北竹山縣官渡鎮桃花源村被人疑為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縣文聯主席華賦桂進村考察,有人問他:毛主席他老人家現在身體可好。
在世界已經成為“地球村”的今天,竟然還有鄉村閉塞到如此程度、鄉民無知到如此地步,與社會發展步伐格格不入。雖然這些鄉下人在現代文明人面前鬧出荒唐可笑的差錯是極端個例,但這是當前城鄉差別、地區差別的一個典型縮影。在一些貧困、閉塞山區,像這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現象并不鮮見。
無知源于貧窮,貧窮源于交通、信息的閉塞,這些因素又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如此惡性循環,使得部分鄉民遠離現代文明,處于一種自生自在的落后狀態,客觀上使得這部分人失去了平等享受社會公共服務和分享社會進步所帶來的現代文明成果的權利。而要打破惡性循環、改變這一局面,首先要從改變當前公共資源分配的極端不平衡狀況開始。“要致富,先修路”、“山區要致富,先上信息路”,這就需要政府實施扶貧政策,特別是加大對落后地區公共服務資源的投入,盡快縮小、消除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
遠離文明的“桃花源”只是文人的空想,共享文明成果才是我們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可持續發展、和諧社會是當今的時代主題,而解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和貧富差別是其題中應有之義。但愿隨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發達地區支持落后地區政策的實施,“鄉下人”不再是無知落后的代名詞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