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一名即將畢業的40歲女博士生,16日上午,從人大品園4號樓跳下,當場死亡。
博士理所當然是學業上的強者,但是接連發生的博士自殺事件卻擊中了我國教育的軟肋,反映了當前應試教育弊端下的“軟骨病”。自去年四月底起,經媒體報道的博士自殺事件就涉及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諸多重點知名高校。
都說無限風光在險峰,這些已經站在中國教育巔峰上的博士生為何像有些媒體批評的那樣“弱不禁風”呢?除個人一時心理脆弱偏激外,中國教育上的“缺鈣”是其學業上一味竄高卻在心理承受力上站不起來的主要原因。從小學到大學,再到讀碩士、博士,中國教育選擇學生的法寶是考試,學生對付考試的法寶是死學苦練和反復模擬考試久經“考驗”出來的成績。學習、學習、再學習,考試、考試、再考試,成了學生生活的主要內容,也成了家庭和學校教育的指揮棒和圓心。至于學生的心理素質、危機處理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人生的意義、社會責任和對生命的珍惜等生存最基本的東西在考試和成績面前都變得邊緣化了,甚至多余了。
試想,這位自殺女博士身邊的老師除了對她學業上的關心和為她優秀的成績高興以外,是否對她生活上的壓力給過關心,是否對她在就業等社會壓力下進行過挫折教育,以及是否對她輕生的念頭給過有效的心理疏導和精神按摩?恐怕讓人懷疑。
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資料顯示,自殺在中國已成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僅次于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和意外死亡。在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至少有100萬人自殺未遂。中國平均自殺率為23/10萬,自殺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數的3.6%,占相應人群死亡總數的19%,自殺已經成為中國公共衛生領域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預防減少自殺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造成自殺的原因也有社會、家庭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但是,作為教育部門必須走在解決自殺問題的前列,像有關專家指出的那樣“只有革除應試教育體制,讓挫折教育、責任教育、生命教育全都落實,學生才會變得堅強起來”。
河北省一位政協委員也曾針對一些高校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自我封閉太強、社會責任感太弱等現象,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加強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真心期待,大學等教育部門不再唯考試成績和就業指標的馬首是瞻,不再在津津樂道于學生又發了多少論文,英語又過了幾級,而是真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成長,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與健全的人格,都能在心理和智力上全面強壯起來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