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河南商報》報道:“您有VIP卡嗎?”這是近幾年來在很多場合最容易聽到的詢問。在媒體工作的郭小姐介紹,錢包里色彩不一的VIP卡,把她與別的普通客戶區別開來,給予她獨特的身份感,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
看到這則新聞,我想起了剛發生的一件事。一日,到火車站送同學,同學拿出一張卡,徑直奔向“移動VIP候車室”。坐在“VIP”寬敞的沙發上,看著大屏幕的清晰電視,一點也沒有在大廳候車的嘈雜,候車變成了一種享受。同學給我上課:“VIP”是英文“Very importantperson”的縮寫,是重要人物、貴賓的意思,現在“VIP”流行得很,很多行業都搞“VIP”服務。如移動公司和聯通公司,在全國不少火車站設立了專門的“VIP候車室”和“VIP通道”,移動或聯通的“VIP客戶”,就可以享受專門的“VIP服務”。再比如,如果你是一位“VIP”性質的銀行客戶,你到銀行辦業務,會被很禮貌地請入一間“閑人免入”的“VIP房間”,享用“VIP”特有的濃茶,一切事情自有人幫你辦理妥當。
“VIP”的好處不止于此。有一家銀行推出“陽光理財VIP卡”,持卡人可以享受掛號優先權,宣傳語是:“到醫院看病不用排隊掛號,只要醫生看完手頭的病人,下一個叫的就是你。”無疑,“VIP”的滲透力相當強,附加值相當高。移動、聯通和鐵路部門合作,專門為“VIP”服務,金融機構和醫療機構也合作為“VIP”服務,不是他們的覺悟有多高,或者服務有多超前,而是因為“VIP”們的鈔票多,業務量大,給他們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大。
說白了,“VIP”就是金錢換特權。大凡“VIP”成員,非富則貴。從經濟學的視角看,有需求就有市場,“差別化”服務是一種國際慣例,“VIP”是市場經濟的產物,是商家為“優質客源”提供優質服務的一個手段,仿佛一切都天經地義,無可厚非。但是,有些泛濫的“VIP”,不僅是經濟現象,也是社會現象。從社會角度看,“VIP”則暴露了一些問題。一位學者對筆者說,“VIP”就是將權、貴、親、友凝結成的一個社交圈,一個將貧富劃分得一清二楚的憑證。此說法雖有些激進,但在兩極分化還比較突出的現實背景下,“VIP”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難免會造成人們的一些心理落差。這種“嫌貧愛富”造成的人與人不平等,與我們所要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精神,相差甚遠。
更為重要的是,“VIP”所占有的優質資源,在很大程度上擠占了公眾資源。如果說移動、聯通、金融機構等市場經濟的競爭主體搞一些“VIP”服務尚可,那么,他們和鐵路部門相結合,讓鐵路方面為這些“VIP”提供特殊的服務,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大家都知道,鐵路是專屬國家的資源,是全民所有的資源。在我國鐵路服務資源還比較緊缺的情況下,專門拿出一部分為少數人服務,勢必讓公眾的緊缺資源更加緊缺。筆者以為,“VIP”少些為好,特別是面向公眾服務的公共資源,還是應該主張人人平等,而不宜搞什么“VIP”特權。
文章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