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遼寧省社科聯、遼寧省青少年研究會大型聯合調查顯示,在年齡為10—20歲的青少年之中,最受青少年青睞的職業是老板或者商人(19%),其次是政府官員或者公務員(17.5%)。另外,影視明星、自由職業者等也是熱門選擇。“普通勞動者”則備受冷落,僅有3%的青少年愿意做一名“普通勞動者”。這一現狀頗引起有關人士的擔憂,有教師認為是“青少年價值觀庸俗化”的反映,有青少年研究會人士則指出:“沒有高低貴賤,任何行業都能取得成功,要讓他們真正了解勞動的意義,體會勞動的快樂,進而才能領悟到成功的真諦。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5月17日《中國青年報》)
上述言論令人相當困惑——難道在這些人眼里,老板、官員、明星,他們都是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嗎?這既有違基本的事實,而對于那些通過勤奮、智慧而獲得事業上的成功者則是一種傷害,而對那些成天忙得找不著北的普通公員們更有失公平。想必是自己的思想深處先存在了“高低貴賤”之分,才會簡單地將別人對職業的正常選擇歸結為“好逸惡勞”吧?
“職業無貴賤”是一種理念,但不是一個現實,在一個“職業有貴賤”的現實中,向青少年灌輸“職業無貴賤”的理念,有一個詞叫“忽悠”。再者說,即使“職業無貴賤”已是一個現實,但職業與職業之間還是存在著相當多的差別的,比如收入多少、舒適程度、工作環境、福利保障等等。在職業差別面前,“好逸惡勞”、“挑輕撿重”其實是人之常情——如果有誰不是這樣的,倒是咄咄怪事。
西方有句諺語,“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一個好士兵”;中國也有句俗話,“人往高處走”。只有不甘于“普通”,人才會有“上進”之心,人人都甘于“普通”,那么將軍、總統、老板、明星又由誰來做呢?當然不可能人人都當將軍,但應該允許人人都可以有當將軍的愿望與奢望,同時也應能夠正視這種奢望——它們與當好一個士兵、當好一個普通勞動者并不沖突。就此而言,上述調查的題目設計是有問題的,只讓調查對象在幾個職業之間進行“單項選擇”,卻沒有給調查對象“不得已而求其次”的空間。也就是說,由于調查設計有問題,調查結果雖顯示僅有3%的青少年愿意做一名“普通勞動者”,但實際上卻未必會有97%的青少年拒絕做一名“普通勞動者”。
當然,即使調查結果不夠準確,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普通勞動者”在青少年心目中受排斥的地位。但這并不主要是什么“勞動觀念”的錯,也不是家庭教育的錯,更不是青少年“好逸惡勞”的反映,而緣于對“普通勞動者”現實地位的判斷——“普通勞動者”的現實地位,不僅令青少年不愿把“普通勞動者”當成首選,而且不愿意當成次選,可以說是“不得已而求其上”。要青少年樹立對于普通勞動者的正確態度嗎?只有一條有效途徑——真正讓“普通勞動者”享受到勞動者的待遇,即“讓人民享受發展的成果”:可以休假,有星期天,有勞動保障,有較好的收入(一個人可以養活一個三口之家),有投票的權利,自己的孩子可以像富人的孩子一樣自由選擇學校,甚至可以像一些國家的“普通勞動者”一樣,偶爾也能到其他國家去旅游,說去就去了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