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江南時報
長期以來,房地產開發商擁有土地的數量以及獲取土地的價格,在業界一直被視為“絕密”,購房者對此更是一頭霧水。有關專家說,我國各大城市公布的地價數據只有基準地價,購房者要知道具體樓盤地價往往是難于上青天(據5月22日《新京報》報道)。
為什么普通購房者要了解一個樓盤的地價是多少,是一件天大的難事?這是因為地方政府與開發商都有難言之隱。一旦地價透明,其建筑成本也就公之于眾,開發商的暴利也就暴露天下,房價過高顯然會引來質疑聲一片。再就是地價“秘密”,開發商可以逃避監督,逃漏稅收。不久前,佛山市某區一家房地產公司因欠稅問題被舉報,當地政府組成專案組進行了調查,結果是,這家公司補了1000萬元的稅金完事。據知情人士透露,這是一個“特例”,當地大部分房地產企業都沒有繳納土地使用稅。此外,地方政府征地給農民的補償很少,一畝地少的幾萬元,多的也才十幾萬,而轉給開發商一畝地少的十幾萬元,多的幾十萬元乃至上百萬元,其價格懸殊非常大。這些都是地價“秘密”的主要原因。
農村人的耕地給低價征收了,城里人的房價虛高了!土地價格、待開發土地面積等信息之不透明、不對稱,不僅掠奪了農民利益,而且推動了住房價格的飆升,助長了腐敗。同時,由于分配環節的畸形扭曲,當地多數百姓無法從中獲益,那些失地的農民大多因此致貧。當征地補償金花銷完后,許多失地農民又處在失業狀態,在不能享受失業、退休、醫療保障待遇的情況下,他們成了“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農民”。
地價的不公開,還導致開發商熱衷于囤地。有關人士認為地方政府是縱容囤地風潮四起,開發商借壟斷土地壟斷房價的“一雙看不見的手”。政府為何允許開發商囤地,說到底還是地方財政收入問題。根據廣東省有關規定,稅務部門要對房地產開發土地每年按每平方米4元的標準征收土地使用稅,土地在開發商手里囤積的時間越長繳納的稅額就越多。但這項抑制土地閑置的重要手段,卻被許多地方政府作為吸引投資的“大禮”,“奉獻”給了房地產開發商。這就是開發商喜歡囤地的原因,囤的時間越長,暴利就越多,只要繳點稅,不需任何開支,就可坐享其豐厚的利潤。
紙終究包不住火,地價的“秘密”只會制造隱患,誘發大量社會矛盾的產生。因此,國家必須盡快出臺地價透明制度和監督機制,使土地價格真實反映土地市場供求和土地價值,反映土地資源的稀缺狀況。嚴格控制行政劃撥用地范圍,擴大經營性用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方式的范圍,減少協議出讓土地的數量。只有這樣,才能使老百姓的利益少受損,國有資產少流失。(洪巧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