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一名高三學生的家長李女士突然接到一份陌生郵件,對方聲稱能夠包辦上大學,并列出了各名牌大學的價碼:北京大學30萬,中國人民大學25萬,北京理工大學25萬,北京工業(yè)大學20萬,北京工商大學11萬,北京聯(lián)合大學12萬……外省高校最低10萬元。
有關招生部門對此發(fā)表意見說,高考招生是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招生政策,公開、公平、公正地按程序進行,所有錄取程序都實行集體議事原則,集體辦公、集體負責、集體決定,且錄取過程都有紀檢部門全程監(jiān)督,絕不可能存在個人拿到錄取計劃名額隨意出售的情況,希望廣大家長不要上當受騙。
憑常識判斷,我們也大體上可以認定李女士的郵件出自騙子之手,招生指標是一種稀缺資源,大把人搶著要,根本犯不著如此沿街叫賣。退一步講,即使騙子真能搞到指標,出得起這個價錢的又不止你一個人,憑什么就一定能落到你的頭上?
但是上當?shù)募议L還是不在少數(shù)。據(jù)報道,一個叫張華的騙子曾謊稱能夠辦理軍醫(yī)大學、公安大學、清華大學MBA等各類院校的入學手續(xù),使用虛假招生文件簽訂承諾書、協(xié)議書,先后騙取135萬元;而于2005年3月開庭審理的北京最大升學詐騙案中,包括兩名國家干部在內(nèi)的7名嫌疑人以私蓋、私刻印章,偽造院校入學手續(xù)等手段,騙取43名學生入學費用共計640余萬元。
為什么會這樣呢?除了感嘆某些家長警惕性不夠高,眼睛不夠雪亮外,屢屢曝光的招生腐敗現(xiàn)象無疑給了他們極大的心理暗示。盡管按招生部門的說法,招生過程防護之嚴,連飛鳥也插翅難逃,但一個人只要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就會知道,招生中的內(nèi)幕交易幾乎是一種公開的潛規(guī)則。從北航招生事件到西安音樂學院明碼標價事件再到蘭州理工大學的高價錄取通知書事件等等,類似這樣鬧得沸沸揚揚的現(xiàn)象還少么?
事實上,一個真正有“料”的人才不會干那種掉價的鋪天蓋地派傳單的低級勾當,灰色交易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完成了,哪里還用得著到處推銷?而對購買方來說,光有錢還不行,還得有關系,有路子或有條子,而那些連門都摸不到的家長,為了孩子的前途,就往往抱著寧可信其有的心態(tài),一咬牙鉆進騙子的圈套了。
所以,招生騙局的出現(xiàn)是有其生態(tài)原理的,除加大力度打擊騙子之外,盡量堵住招生中的腐敗漏洞可能更關鍵。如果說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不公平,那么,招生中的腐敗也可以說是影響最惡劣的腐敗,將直接危及社會公正的基石。依法嚴懲招生腐敗,鏟除招生腐敗滋生的土壤,是公眾的呼聲,也是我們這個社會不能回避的問題
來源: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