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書中南海的代價
因為看到了這樣一則新聞,今天的心情特別難受——家里很窮卻還要交1萬元借讀費,這讓在山東省榮成市借讀的高中生晉齊想不通,于是他給“北京中南海”寫信反映。當信從中南海批轉回來,原本“把自己的話說出來挺舒服”的他,卻覺得給家里惹了很大的麻煩——學校因他“上訪”而報復性地將借讀費變成了1.6萬元,最后還不得不接受和開除差不多的懲罰。晉齊的心態(tài)從此改變,猛然間感覺到許多不公。他說,他將來要去當官,目的是去抓那些讓他氣憤的人(大意)。
一個心靈如水晶一樣美麗的半大孩子,像兒子對父親傾吐心聲那樣把內心的疑問告訴中央領導機關,這是多么善良、純真、自然的行為,這是多么寶貴的公民心態(tài)。可是,他卻被一個讓他大出所料的官場邏輯當成洪水猛獸一般的上訪者,迎來了接二連三、變本加厲的毀滅性打擊報復!天哪,人性怎么淪喪到不放過一個孩子的地步?高中生正是思想觀念可塑性最強的時期,在這種充滿仇視、惡狠狠的無情打擊面前,他那如水晶一般的心靈,能逃脫損毀、變形甚至粉身碎骨的命運?
以往,我們對于學校高收費、亂收費、城鄉(xiāng)差別等種種教育不公的危害性的探討,大多停留在家庭負擔過重、人生起點不公的層面上。從這個事件看,我們嚴重忽視了教育不公對兒童心靈和教育基本宗旨的殘酷扭曲和踐踏,這種扭曲和踐踏,將會產(chǎn)生影響最深遠、破壞性最大的社會后果。
受到如此傷害的,在全國絕不止晉齊一個,而是一個人數(shù)眾多的少年群體。據(jù)我推測,當這些孩子受到了類似晉齊這樣的遭遇后,很少有保持原本心態(tài)的,多數(shù)人的心靈都會發(fā)生變化,只不過方向不同罷了。對于生性膽小怕事的孩子,很可能被嚇得目瞪口呆,從此忍字當頭,再不“惹事”——這雖然是許多人甚至包括他們的家長希望看到的,但卻絕對不是文明社會的公民人格,這種放棄權利意識的人的增多只會縱容丑惡的更加放肆;對于那些“眼皮子活”、善于揣摩世態(tài)的孩子,他們會自覺不自覺地從“教訓”中吸取“智慧”,逐漸向打擊過自己的人學習并加入他們的行列,以達到保護自己、獲得實惠的目的——這種結局比上一種更不好;對于那些性情剛直、寧折不彎的少數(shù)孩子,他們的心里從此會埋下壓抑、不平甚至仇恨和報復的種子,一輩子都難以解除,一旦遇到某種誘因,就會成為社會矛盾的引發(fā)者!
教育的宗旨是什么?這里不想贅述,上述三種扭曲的年輕心靈絕對與其背道而馳。這個事件告訴我們,如果不加緊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每一個中國人日后都將為此付出代價,包括目前一邊享受教育不公帶給他們的好處、一邊用歧視的目光盯著農(nóng)民子弟的那一部分人。
作者: 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