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24日 來源:廣州日報
“超女”這一文化活動無疑是去年至今中國文化界最具社會影響力的民間藝術活動。它既是運用經濟方式運作的成功范例,又是運用現代通訊手段進行評選藝術活動的創新之舉,它讓我們看到了選擇藝術新人的新方式與途徑,也讓我們看到了運用市場方式開展文化活動滿足群眾文娛需要的可行性。我對它的認同在于,一是它時尚而無害,無害性是它存在的重大理由,二是它與時俱進,動用了現代傳媒的多種元素,獲取了藝術與市場的雙重成功。觀眾介入了,市場介入了,媒體介入了,連政協委員也介入了,可我們的藝術調研卻沒有有效地介入,沒有發出應有的聲音。幾個月的層層選秀,影響達數億的電視觀眾,完全可以有一個國家級的藝術調研課題跟進,研究它的發生、發展、對各年齡層人群的不同影響,以及對文化市場的意義,我們的文化政策如何配套跟進,等等。
由于藝術科研的缺席,現在還沒有專家通過調研來發出自己的聲音,這是超女現象的重大缺憾。全國政協常委劉忠德從行政批文角度認為超女有違規的情況發生,那么,是文化市場適應文化發展,還是文化發展必須無條件地適應嚴重滯后的文化管理規章?劉忠德委員沒有為此與藝術科學工作者一道展開調研,所以劉忠德先生成了一個本本主義者,凡遇到問題,先看條條框框,不看效果民意。
一位喜愛超女的學者說,批評超女的人是沒有用心去聽青少年們的自由歌唱的,這些稚氣未脫的青少年們沒有受過嚴格的學院派的藝術規范與約束,他們更重視對自己內心感受的表達,而輕視藝術表演的技巧,所以聽這些孩子的歌聲,我們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享受和心靈放松,這也是眾多歌迷追捧超女的根本原因。一個社會能否寬容孩子們自由自在的歌聲,是一個社會文化是否健康的標志。
一樣藝術形式被熱炒起來,有商業利益的驅動,最終也會讓成功者獲取商業利益,這是市場文化時代的必然,我們不可能像計劃經濟時代那樣,由國家出人出資來制作幾個樣板戲,打造出幾個積極向上的藝術“精品”,我們必須借助一切合法的方式來激活我們的文化市場,來激發我們民間的文化創造力、創造熱情,這種方式無可指責。
超女該如何辦,如何讓它在得到廣大觀眾喜愛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它的負面影響力,使它更科學合理規范,這需要我們全社會獻計獻策,如果簡單地肯定或一棍子打死,都是不利于藝術活動發展與創新的。要讓超女活動的影響力與藝術評價回到藝術科研課題上,藝術科學工作者要進行大量的社會調研,要獲取科學數據,并要對各種來自行政的規定進行研究分析,看看哪些已經阻礙了藝術創新與藝術市場的健康發展,哪些要借鑒國外的先進做法,要用科學來說話,而不用條條框框來限制富有生命力的藝術活動的合理合法的成長。
(吳祚來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藝理論與批評》雜志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