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去新疆旅游,與一位在海外生活了30多年的華僑一路同行。整個旅途中,她在感嘆中國巨大的發展變化,感嘆新疆美妙的自然風光的同時,也不時地被沿途“臟、亂、差、少”的公廁問題所困擾。旅行結束的時候,她說:如果不是因為公廁太不盡如人意,這趟祖國之行就太完美了。
因為公廁問題而影響了中國的文明形象,這個故事并不是特例。從上個世紀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到中國旅游和洽談商務的外國朋友不斷增多,中國的公廁問題曾經一度成為外國朋友的投訴熱點,因為廁所問題嚇跑了外國游人、失去了商務談判機會的事情屢見不鮮。
廁所是人類文明的體現,很多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廁所文化。法國設有電腦廁所,發行廁所報紙;日本每年舉行一次“全國公廁日”,議員親臨公廁現場辦公;美國和新加坡等國定期評選“名廁”。可是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廁所不能登大雅之堂,無足輕重,所以廁所文明一直被忽略,甚至在國際上留下了“只重視進口、不重視出口”的恥笑。近年來,我國的公廁問題越來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視。專家學者獻計獻策,政府部門群策群力,公廁現狀有了很大改觀。單就北京而言,很多胡同里的老式公廁都改成了腳踏沖水式,幾十年來“用鼻子就能在胡同里找到廁所”的歷史結束了。走在一些繁華的商業區,中英雙語的廁所指示牌隨處可見,并且取消了公廁收費,很多游客對北京的公廁開始認可。即將到來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正促使北京加快“公廁革命”。
說公廁能夠透視出文明,就是因為從一個國家公廁的情況,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公眾的文明習慣、衛生習慣和社會公德。隨著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的中國需要越來越多地展示國際形象。通過“公廁革命”來讓全世界認識到中國的日新月異,不僅需要政府的積極努力,每一個公民也都有責任。
公眾的文明素質也是“公廁革命”能否成功的決定性因素。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忽視了公廁問題的根本,僅把注意力放在硬件建設上,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五星級公廁”、“豪華公廁”、“景點公廁”等形象工程。其實,中國公廁問題的根本,除了建造更多、更清潔的廁所,還在于大多數公眾對廁所文明的重視。君不見,在很多公廁里都張貼著“便后請沖水”、“請把紙扔進紙簍”等提示,可是仍然有很多人視而不見。經常有人抱怨城市火車站的廁所“臟亂差”,其實很多火車站的廁所,基本硬件設施都是十分齊全的,差就差在南來北往的旅客身上。某個火車站的廁所清掃員,幾乎要在每個使用廁所的人離開后,進去檢查是否沖水,僅這一項工作,就讓清掃員疲憊不堪。可以想象,長此以往,要做到廁所一直干凈清潔,難度有多么大。
投入要加大,規劃要合理,觀念要更新,習慣要改變,如此,禮儀之邦才能完成“廁所革命”。
小資料
●法國學者讓·克洛德·布羅涅在其所著《廉恥觀的歷史》中描述:16世紀在法國,廁所漸漸在城堡中消失了。因為當時只追求住宅表面的外部裝潢,要遵守嚴格的對稱原則,“便所”焉有存身之地?不良后果——不僅是廉恥觀,還有衛生問題很快顯露出來:朝臣連個方便的地方都沒有,“宮中甬道的每塊石頭上、宏偉的迎賓臺階上到處是大小便。”路易十四為了解決凡爾賽宮、盧浮宮和楓丹白露宮到處是大小便的問題,只能每月搬一次家,以便人們在糟踏這處時,清掃另一處。宮廷尚如此,民間便可知。這種狀況直到19世紀才改過來。法國一詩人就此歌頌道:“大街古巷步悠然,無需低眉以避嫌。”
●在日本,行人較多的街頭以及公園、車站等處,一般都設有公共廁所,里面非常干凈。不過,日本的廁所文明也不是從來如此。早年間,日本的公廁設施長期被冷落,直到20多年前,給人的強烈印象還是骯臟、昏暗、熏臭、可怕。1985年成立的“日本公廁協會”,著手解決公廁問題,各地行政機構也將“公廁革命”列為重要事務,經過多年治理,日本的公共廁所面貌大為改觀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