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時候,芳村實驗小學的借讀費才四千塊,今年一下子漲到了3萬元以上,我們如何負擔得起?”在廣州已經在廣州打工、生活七八年的文先生憂心忡忡。教育局人士表示,沒有廣州戶口,學校收取借讀費是合理的。但是當問到學校借讀費數額時,該人士卻表示“不方便透露”。而事實上,有的學校借讀費高達6萬元(5月25日《新快報》)。
動輒幾萬元的借讀費,對并不富裕的打工者家庭來說,可謂天價了。筆者不禁想問:收取天價借讀費的合理性在哪里?理應公開的借讀費標準為什么“不方便透露”?
誠然,外來人口子女進入城市學校會給地方教育部門帶來壓力,原有的教育資源可能難以滿足教育需要,但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作為地方教育部門理應拿出對策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更何況,早在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就下發文件,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作出規定,要求外來人員流入地政府減免借讀費等相關費用。減免借讀費已是大勢所趨,廣州還堅持收取如此高的借讀費,合理性體現在哪里?
外來人員為城市建設、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們已經成為城市的一員。按照“誰貢獻,誰受益”的原則,外來人員的生存發展權利應該受到尊重,保障其子女的受教育權利應該得到保障。這種針對戶口身份制定的天價借讀費政策的合理性又體現在哪里?
正是由于教育局給學校收取天價借讀費撐腰,借讀費收取標準又霧里看花,學校才敢“獅子大開口”。
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