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26日 浙江在線
同樣一個孩子,出生在北京、上海、天津這樣的大城市,與出生在甘肅、山東這樣的偏遠省份或人口大省相比,考上重點大學的機會要相差幾十倍。人們不禁要問:高考地域性歧視的堅冰何時打破? (5月24日新華網)
高校招生名額,尤其是北大、清華等國內一流高校招生名額的地域性劃分,一直飽受社會詬病。面對不斷變著花樣的“高考移民”,年年堵年年依舊,甚至愈演愈烈,高教域現有矛盾已經從有學上轉向了能否上名牌大學之間的矛盾。
由于多年的地域優勢,京津滬等地擁有的全國重點大學數量比其他省份多,重點大學錄取名額投放也大大向所在地傾斜,遠遠超過其他省份,最低錄取分數線比大部分省低幾十分甚至上百分。有調查數據表明,在北京1.5萬人中有1人能上北大、清華,而山東48.4萬人中才1人能上北大、清華,機會相差32倍。那么,在西部邊遠省份,這種比例就更加懸殊。
正如人沒法選擇出身一樣,所有高考的學生沒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地。但就是這種地域上的差異,卻直接造成了教育上的天壤之別,并影響著一個人的命運直至幾代人的命運。這種地域歧視帶來的惡果,凸顯了教育的不公,且催生了社會的兩極分化。
應該承認,名牌高校所在地為高校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而且當年適當照顧大城市的優先發展,為大城市優先提供大批高素質人才,是當時特定歷史條件下的選擇,這本已讓名校所在地盡享了優勢教育資源帶來的種種好處。
但是,舉全國之力辦學、聚全民之智辦教育,這是不可置疑的事實。名校并非哪一地的名校,更非某些特殊群體的名校。就曾有人呼吁“北京應是全國人的北京”。因而,全民享受優勢教育資源理應是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
有人認為,在反思高考地域歧視時要少一點沖動和激情,多一點理性和冷靜,不要把公平的問題極端化。理性對待沒有錯,然問題是在高考“地域歧視”堅冰不破的前提下,強調國民的理性,無疑是在縱恿“機會相差32倍”的擴大和延續。
今年的高招在即,面對仍然強勁的“地域歧視”,家長們恐怕只能無奈地說一聲:孩子,你為啥不出生在北京?
作者:陸志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