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二藥假藥事件”再曝驚人內幕———當初“把關”假藥原料的檢驗員,竟然“僅有一點初中化學知識,沒有接受過任何化學檢驗專業培訓,甚至連基本的檢驗圖譜都看不懂”。
面對這樣的荒唐事,我想不少人都會問一句:這樣的人,何以能當上“為生命把關”、經過國家GMP認證的檢驗員?對這個問題細究起來,答案必定讓“齊二藥”的故事更加冗長,也必定充滿了偶然因素。如果換個思路,把關注此事的眼光放得更開闊、放到時下的就業環境中去,便不難發現,類似的事并不算奇怪,與此形似而性質完全逆向的就業怪現狀極為常見:比如北大高材生因找不到合適工作而街頭賣肉、賣糖葫蘆;大學畢業生尤其是農村貧困大學生在餐館端盤子、爭當超市收銀員,乃至干脆找不到工作回家種地……
把這兩種就業市場中的怪現狀放在一起來看,問題并不在于初中生與大學生之間的差異,而在于時下的就業市場環境、人才流動機制本身出了問題。據統計,到2003年底,全國機關干部、國有企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等體制內就業人數,共計約4000萬,其中2/3的崗位被大專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占據著(《南風窗》5月8日)。專家研究還發現,不同階層子女受高等教育后的結果不平等,“行政管理人員子女的工作落實率要比農民子女高出約14個百分點,關系就業在縣一級更嚴重”。很明顯,“關系”而不是“能力”成為制約就業狀況的重要因素,說明目前我們的人才流動機制、土壤,還遠不是真正市場化的,因為所謂的“關系就業”實質也就是“權力就業”,與公平競爭、平等開放的市場化就業機制完全背道而馳。
“約4000萬”龐大的體制內就業群體,很大程度上還沒有真正適用優勝劣汰的市場化就業更替機制。在這種體制性的內外就業環境落差之下,“初中生當檢驗員”與“大學生餐館端盤子”同時出現并且互為因果,無疑便是一種必然。
一個“錯位”的小小檢驗員,就會為一個企業的藥品安全埋下致命的隱患,那么,一個為“關系就業”、“權力就業”所侵蝕的就業市場,又會為整個社會的公平與效率留下多少隱患,并終將造成怎樣難以估量的損失呢?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