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湘西北山區,經濟很落后,生活很貧窮,但是簡單的幸福和快樂往往在端午節里可以找到。每一年里,我們姐妹就盼望著這個節日快點到來。
端午前半個月,外婆就開始做咸鴨蛋。外婆每年養幾只土鴨,4月份的鴨蛋就不再出售。鴨蛋先用鹽水泡上一段時間,再在上面敷上黃泥巴(黃泥巴里加了一種藥粉),然后放入壇里。一到端午節,腌得金黃金黃、往外流油的咸鴨蛋派上大用場了,小孩喜歡它,男人們喝酒少不了它。
端午節就是女人們回娘家的日子,出嫁的女人要領著自己的男人和小孩回家,并住上一晚。當然,作為小孩的我們是最高興不過了。
老家有風俗:“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那天,外婆家的堂屋坪打掃得干干凈凈。堂屋門楣插滿了菖蒲和艾條。
姨媽們帶著自己的小孩也來了,外婆家立即熱鬧起來。小孩們玩自己的游戲,時不時還追逐起來,也總少不了哭聲。老實的我總被哥哥們欺負得到處告他們的狀。
堂屋里,母親和姨媽們在包肉粽,這是一道端午少不了的食物。外婆早早泡好了一擂缽(農村一種陶器盛具)糯米,也采摘了足夠的粽葉。女人們把粽葉卷成蛋筒狀,在里面倒入足夠的糯米,然后加入肉丁、花生米、紅棗等等,再扯上幾根麻繩,這樣粽子就包好了,只要煮上幾個小時就大功告成了。我喜歡加入她們包粽子的行列,盡管母親不同意,可慈祥的外婆總會滿足我的請求,包得好時她還會表揚我。
端午節的上午,外婆村里的男人就會下塘捕魚,父親當然也會前去幫忙,小孩們又找到了快樂的源泉。
魚塘只有在重大節日才會撒網捕魚,河網(一種很小的網)很難在寬廣的水面捕到魚,于是要扎木排。木排是用四塊門板、兩架樓梯,另加四個木腳盆捆綁而成。腳盆盆底朝天,樓梯尾部當然要拴上一根很長的竹竿。
木排上有兩個人,捕魚能手站在排前撒網,另一人在排尾負責撿魚并放入竹筐。村里其他男人分別拿竹竿在四周岸邊抽打水面,木排在尾部竹竿的支配下往魚群密集的地方行駛。一會兒工夫就能捕到全村人吃幾天的魚。
中午村子里最熱鬧,嫁出去的女人都回娘家了,大聲招呼的叫聲時不時飄蕩在村落的上空。忙完各自娘家的活兒后就是女人們串門的時間。她們互相交流著自己的男人、子女、婆婆、收入、家庭等等,各種感情交匯在一起。
現在,老家的人在春節后就一撥接一撥外出了,留守在農村的老人們陪伴他們的只是年幼的孫輩。端午離老人們越來越遠,幾百元的匯款單到來就宣告了一個重大節日的結束。
去年端午,我帶上父母和家人回農村外婆家過節,雖然飯桌上也有了城里的特色菜,卻少了姨媽們以及她們包的肉粽,村里沒了回娘家女人們的笑聲,更沒有扎木排捕魚的男人們的身影。
端午,真的離我們遠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