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部長孫家正5月25日宣布,包括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在內的中國傳統節日都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他說,傳統節日是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內容,應很好地保護,發揮傳統節日在傳承民族文化當中的作用。他坦承,傳統節日在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中確實遭到了淡化和遺忘。(見5月26日《京華時報》)
這固然是一個善良而美好的愿望,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配套和完善設施跟進,如果不能提升國民對本土文化的信心,則傳統節日很難得到民間的呼應與認同,國民就不可能具有參與傳統節日的狂熱情感。
西方的節日持續在我國升溫,國民熱衷于過洋節,不僅是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叉,更由于傳統文化魅力的漸漸式微。洋節的盛行是由其強勢文化的地位所決定的,是我們缺乏較強的文化心理支撐和歷史歸屬感的自然反映。因此,對洋節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開放社會形態下,中國國民的文化迷惘狀態,這種迷惘還會繼續削弱本土文化和本土意識。
當然,也許有人認為文化的強弱同傳統節日保護并無必然聯系。誠如孫家正所言:“目前少數民族一些傳統節日如藏族的雪頓節、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保存得比漢族的要好。”但這些民族還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文化傳統的傳承發展體系未遭根本破壞,尚未遭到外來文化的大規模侵襲。而我們的主流社會文化卻不能因為傳承的需要而閉關自守。相反,我們只有在與其他外來文明的交流與碰撞中,培育出屬于本民族的優勢文化。
筆者相信,當我國本土文化的強勢地位得到確立,民族的心態就自然會漸漸轉強,就會認同我們自己的傳統和歷史,我們的傳統節日就會讓我們引以自豪,就會自覺地將其保護和傳承下去
來源:大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