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年報網絡版 景志強
5月28日上午,1000余名車友、市民、環保志愿者和環保系統工作人員采用步行、騎車、拼車、乘坐公交車等方式來到海淀公園,參加了由車友會、綠色社區、綠色學校與新聞媒體共172家組織的“為首都多一個藍天,我們少開一天車”活動。經初步估算,已有20余萬車友承諾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不開車。
汽車社會的到來,讓人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了汽車在帶給人們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污染。10年前,社會學家鄭也夫就在《轎車文明批判》中指出,轎車洪流的涌入沒有加快城市的速度,卻污染、堵塞著城市。無休止的道路擴建吞了城市劇院、藝術館、綠茵場,它打破了城市的寧靜……這要求人們在必須正視和改變汽車社會所帶來的弊端危害的同時,還必須從減少汽車對城市環境的影響與干擾做起。因此,“少開一天車”的活動,既是城市居民保護生活環境的一次努力,也是生活理念上的一個進步。
有必要提及另一件事情———從今年4月起,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第一個將汽車逐出城市中心區的大城市,實現“無車城”,各大停車場正在改建成草坪。當中國老百姓尚未全面享受到汽車文明時,人家已經開始了“無車城”的歷史。從這一點來看,汽車文明帶來的問題讓一些發達國家看到了改變汽車社會的緊迫感。而當我們同樣正在經歷著環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消費擴張等諸多問題困擾之時,認知水平卻僅限于應付性的舉措。比如,此一時彼一時的“少開一天車”的號召和行動對于保護城市環境又能夠起到多大的實際效果呢?
進入汽車社會是不可逆轉的,我們不能因噎廢食。但是,我們能夠做的工作,絕不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短期適應性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