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到了,看著自己八歲的兒子,聯想到今天的許多孩子。他們不缺吃,不少穿,但卻偏偏少了一些做人的權利,所以寫這篇小文。
“六一”是孩子們的節日,也洋溢著全社會對他們的濃濃愛意。施愛和被愛是人的本性,更是每個人的權利。成人處于主宰地位的社會里,孩子是弱小的。但現在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面對家里的唯一寶貝,不能節制自己的愛,在給了孩子許多特權的同時,又無情地剝奪了一些他們本該擁有的權利。
我們最先剝奪了孩子盡情玩的權利。游戲,實在是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經歷。可面對浮躁的社會和浮躁的學風,我們沒有耐心“潤物細無聲”了,巴不得孩子能像大棚里被催紅的草莓那樣跳過季節,快點兒成熟上市,孩子被“愛”得已經不會玩了———這一切卻是用孩子的童年“埋單”。做父母的不能在思想和意識上一點點剪斷“臍帶”,想千方百計地讓孩子按著自己的思路和愿望長大,那么無形中我們又剝奪了他們自由成長的權利。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還可能程度不同地侵犯他們的隱私權、交友權……
我們的孩子在生命的鴻蒙狀態,能夠力克“群雄”,率先擁抱生命,他們是優秀的。千萬別照著人家的樣子去“克隆”自己的孩子,更不要按照現在扭曲的人才標準去評價和衡量自己的孩子。
“愛的越位”和“愛的侵權”,恰恰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作為一介百姓,我們無力改變應試教育的大氣候,那就從自己做起,盡量為孩子營造一個快樂成長的小環境吧
來源:北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