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環保宣教中心和20余萬車友及民間環保組織等共同發起的“每月少開一天車”環保公益活動,吸引著人們的視線。但是,活動歸活動,還有很多人在“圈”外觀望。絕大多數人不是不想做,而是缺乏足夠的認知和動力。
一個人一個月少開一天車,對北京的影響有多大?答案是“4.4萬噸”———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杜少中說:在北京262萬輛的茫茫車海中,這種影響可以忽略不計,但一年下來,你一個人每月少開一天車,就能令北京市機動車排放污染物總量減少4.4萬噸。這相當于4400輛10噸貨車的裝載量。
北京只用了不到20年,就顯現出了發達國家經歷百余年才出現的汽車污染問題。環保專家告訴我們,在工業、煤煙、揚塵、汽車尾氣四大污染源中,過去根本排不上隊的汽車尾氣在我們的城市埋頭治理傳統污染的時候已經迅猛地“趕超”了,它現在的地位僅次于工業,而用不了三五年,它還將力拔頭籌。汽車尾氣也成為唯一一個在不斷增長的污染源,因為北京的汽車在以每天1000余輛的速度增加。
不難感受,近年社會的劇變推著每個人在奔跑,每個人都必須不斷調整著自己的生活觀念與方式。或許有種不同,那就是,有些人能夠主動調節,有些人則是被動調節。在很多發達國家,公益行為融入了各色人等的生活觀念與方式,人們從中嘗到了“甜頭”。比如在平庸的生活壓力下,只因為做了一些簡單卻公益的事,而收獲了“對自己很滿意”心情,這種滿足與自信是如此美妙而有力……而國人對于公益活動,似乎仍處于“不應期”。環保是好事誰都知道,但這好事怎么做,卻仍需要學習。“少開一天車”便是無數種“做法”之一。可能只需要早點出門、穿雙舒服的鞋。當你為不認識的人、看不到的空氣而改變了一次行走方式,你會發現此舉對自己的改進,要比對環境的改進顯著得多
來源:北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