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31日 東方早報
端午節又至。除了吃粽子、賽龍舟之外,目力所及,今年的媒體和公眾視野中又多了一個新“節目”———公祭:蘇州市宣布,將在端午節當天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公祭活動。據稱,此舉是為了發揚蘇州地區自古以來端午節是紀念伍子胥而非屈原的“傳統”。
除端午節之外,近幾年來,其他時間的公祭活動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勢,公祭的范圍從最初的炎黃二帝逐步擴大到堯、舜、禹,甚至伏羲、女媧這樣的傳說人物也概莫能外,其他還有大批地方神、民族神、行業神也摻入其列。我們發現,此類公祭,無一不打著“繼承傳統文化”的旗號。聯系到近年來學術界文化保守主義及各種相關思潮的興起,民間“復興漢服”活動的展開,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建立和蘇州以“四書五經”為童蒙課本的私塾創辦,似乎可以說,一股復興“傳統文化”的熱潮正在興起。
無疑,對中國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的文化體系,當它面臨著來自西方的、以堅船利炮為先導的現代化浪潮沖擊時,一百多年來,我們的固有的傳統文化體系一致面臨著“生存還是毀滅”的拷問。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復興”熱潮,其背后是中國經濟近30年來的高速發展所捎帶來的自信———文化上的自信,但是高速發展的經濟與我們固有的文化傳統又有多少關聯呢?即使最保守的文化保守主義者恐怕也難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的回答是,關聯甚少。但這并不是說,我們將把固有的傳統文化棄之如敝屣。事實上,它們的價值到今天為止,仍然沒有完全向世人展開。
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對一些基本事實和價值的判斷。譬如,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是一個多元的復合體,它至少可以區分成四個部分:其一是統治者的文化,是歷代帝王為了其統治利益服務而構建的一套文化符號或儀式,比如恢弘的宮廷建筑和祭天、祭地、祭黃帝等大型祭祀活動;其二是士大夫的文化,比如文化典籍的教養、琴棋書畫的藝術、山水園林的品鑒等等,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特殊階層,是歷史上中華文化創造和傳承的主體,這一點在蒙古、滿族等外來民族統治中原時期表現得尤其突出;其三是民間文化,是中國歷代人們群眾的自發活動產物,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巫覡信仰,端午節就是民間文化之一,此外,很多扶乩之類的迷信活動也可歸入此類;其四是外來文化,在西方文明大舉進入中國文化版圖之前是佛教,和經過中國化之后的“禪宗”等等,近代以后還有其他異域文化。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味頌揚,籠統地稱要繼承傳統文化,是很可笑的。須知其中有很多已經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
又譬如,中國傳統文化其實存在兩個不同的系統,一個是中國傳統的禮制規則系統,另一個是中華文化的文化符號系統。由于中國古代是以“禮制”來治天下的,所以建立了一套“天地君親師”的禮儀等級體系和“仁義禮智信”的行為規范體系,這樣一套禮制規則體系,把統治秩序和價值觀念納入到同一個系統里,通過“家國同構”的社會結構來維持統治。1911年,隨著兩千年的皇權專制被辛亥革命推翻,禮制體系沒有了所附麗的皇權,無需去推翻,自己便轟然解體了。而詩詞禮樂、琴棋書畫以及中華服飾等等,則可以歸入文化符號系統,成為中華文化的象征符號。對于前者,文化保守主義者如何“繼承”,如何“發展”呢?缺乏外在強制,內在的文化心理如何安頓?
我們認為,在今天,來自西方的先進文明仍然是我們值得學習,并且是首先要學習的榜樣,我們不能陶醉于我們的經濟成就,并進而在文化上故步自封。新的中國文化必須有包含世界文明成就的新形態。而這個“新形態”目前正在發育和形成之中,包括我們的核心的“文化”、其外的“制度”和“器物”都是如此。
早報特約評論員 賈晉京 劉景 任大剛 徐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