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5月30日 新華網
作者:許博淵
討論了多日,回過頭來探討一個基本問題:什么是國民性。
要弄清什么是國民性,首先要弄清什么是國民。我理解,國民是全體人民,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販夫走卒,都屬于這個范疇。弄清楚這個問題很重要,否則討論起來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總是走岔道。比如,你說我國國民性有弱點,他說當官的如何如何。這就說不到一塊兒了,說句粗話,是“尿不到一個壺里”。
再說國民性,我理解是一國國民占主導地位的性格特點。要想弄明白什么是中國國民占主導地位的性格特點并非易事。
比如,許多人認為,中國人缺乏誠信。我也說過,在良心和利益面前,許多人往往選擇利益。但是,這絕不是說中國人全都沒有誠信。前幾天就有報道說,吉林有一個出租車司機,10年前撿了4萬元錢,心里一直不安,良心成天被犯罪感折磨著,終于把錢交給了派出所,不久就找到了失主。這位司機就選擇了良心。故事非常感動人,連當初態度不好的失主也被深深地感動了。那么,什么占主導地位呢?這很難量化,只能采取模糊哲學,憑感覺。
我國歷來非常強調誠信,“信”字本身就是一個“人”,一個“言”,意思是人說的話是可以相信的東西,就是誠信。儒學也提倡仁、義、禮、智、信。古人云:人無信不立。如此等等,數不勝數。我在文章中提到過的美國傳教士亞瑟·史密斯,有一句非常難聽的話:“縱令在中國,也有許多誠實的人。”他在中國呆了幾十年,他總的感覺是中國人缺乏誠信。這只是感覺,并不是科學調查的結果。我個人的感覺,缺乏誠信是中國國民的一個帶有普遍性的毛病。我們常常能認識一個人的面貌和聲音,但不能了解他的心,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能聽懂一個人的話的表面意思,但很難體會出話中之話、弦外之音。例如,地方上有些一把手整天大談民主集中制,實際上他的意思是你們都得聽我的,不能提任何反對意見。人與言合起來,不是信,而是謊。
在中國這塊地方,誰要是聽別人說什么就信什么,他就是天字第一號傻瓜,這在多數國民中是“常識”。總之,中國人很難看明白,中國話很難聽明白。所以,老人常常告誡年輕人:“不識字不要緊,不識人則要沒飯吃的”,“要多留個心眼,可別人家給個棒槌,你就認針”。
我國國土面積大,各地民風民氣不盡相同,很難歸納出一個統一的性格特點來。比如無錫和江陰,近在咫尺,如今江陰還是無錫治下的一個縣級市,但兩地民風很不同,當地有俗話說,“江陰強盜無錫賊”。清軍入關,勢如破竹,而江陰人卻頑強抵抗了80天,殺清軍三王十八將。江陰人笑無錫人在清軍面前是“團團一炷香”,因為無錫人沒有抵抗,焚香迎接清軍。那么中國人總體上是驃悍呢,還是柔弱?林語堂認為是柔弱。他是從歷史的角度觀察問題的,認為從漢唐以后,中國人便趨于柔弱。最近有人撰文,將中國人和韓國人比較,也認為韓國人比中國人剛烈。究竟如何,恐怕也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總之,什么是中國人的國民性,是一個永遠說不清的問題。既然說不清,為何還要說?無非是檢查自己,看看我們有什么妨礙民族振興的缺點沒有,以便放下包袱,輕裝前進。同時,了解了自己有些什么缺點,有些什么優點之后,就等于了解了國情的一個重要方面,考慮問題時可能全面一點,客觀一點,冷靜一點,不那么一廂情愿,不會那么強調“一改就靈”。比如說民主吧,其實我們在許多方面不是缺乏好的制度,而是這些好制度沒有好好地得到執行。原因很簡單,與制度和法律相比,國人更相信權謀,兩千多年來都是這個樣子。
探討國民性對我國的改革也有意義。我不反對改革,我的所有文章也沒有。我非常同意人的覺悟要在實踐中得到提高的看法。我只是提醒人們,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可忘記中國的國情,包括國民性、文化遺產、歷史包袱、經濟發展程度等等;看問題不可簡單化,要嘗試逆向思維,要估計到各種可能的不利情況;要在各方面著力,下功夫,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步“妙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