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六一”節,我忽然想起13年前寫的一篇關于中日少年探險夏令營的紀實報道——《夏令營中的較量》。當時,文章披露的中國孩子在生存能力方面的諸多弱點,引發了許多人的擔憂和反思。然而,令人悲哀的是,13年后的今天,《夏令營中的較量》所揭示的問題并沒有得到糾正,反而進一步加劇。
據教育部對7歲—22歲城鄉男女學生進行的體質健康監測顯示,與幾年前相比,我國學生除50米跑成績略有提高外,其余各方面的素質自2000年以來繼續呈下降趨勢。天津市的調查結果顯示,該地的學生身體素質甚至已經降到了20年來的最低水平。
青少年的體質影響著國家的競爭力,這不是危言聳聽。梁啟超說“少年強則國強”,此話仍有現實意義。為了培養未來的一代,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卻培養出了不少“胖無力”、“豆芽菜”;營養好了,孩子的身體素質卻在下降,這怎能不令人擔憂?
熟悉中國教育狀況的人,可以列出許多影響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例如體育課不能保證、運動器材不足、營養餐供應條件差、學生缺乏運動習慣等等。但在我看來,類似的因素成千上萬,最根本的原因卻是應試教育仍在起著主導作用。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健康人格自然要以健康體質為基礎。然而,以升學考試為中心的應試教育在中國教育內部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力量,以致無數父母告誡孩子:“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用你管!”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必然導致扭曲的教育,扭曲的教育必然扭曲學生的身體與心靈。
激烈的學習競爭、沉重的學習壓力導致學生體質不斷下降。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全國調查發現,中小學生的第一苦惱就是學習壓力大,學習超時、睡眠不足的比例已達到70%左右。在應試教育盛行的情況下,不僅體育被擠得扁扁的,德育也幾乎成了一種點綴。中國的未來將交給新一代人,但新一代中很多人卻體質虛弱、脾氣古怪、缺乏責任感、沒有合作精神。這怎能不讓人憂心呢,又怎會不影響到國家的競爭力呢?
孩子的較量就是國家未來的較量,孩子的隱患也是民族未來的隱患。面對新世紀的國際競爭,高分“軟骨”的孩子難以擔當民族振興的重任。我們不能片面理解“體育”,實際上體育不僅使人身體強壯,而且也是強心之育,是規則之育,是合作之育。顯而易見,堅定有力地推進素質教育,把身體好確立為教育的第一目標,是保證學生體質健康的根本措施。
當年中國處于虛弱不堪時,毛澤東就說,體者,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所。如今,當中國日漸強大時,龍的傳人豈能虛弱不堪!
(孫云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漫畫為蔡子君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