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齊魯晚報》報道,山東省國家助學貸款還款情況不容樂觀,不良貸款比例高達18.15%,遠遠超過各企事業單位、個人的不良貸款比例。而不良貸款的出現,已經影響到了貸款機構進一步放貸的信心。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學生,“還貸信用”卻遠遠落后于其他人。我們當然可以呼吁強化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但如果因此就認為當今的大學生是特別不講信用的人群,則未必。仔細分析會發現,大學生還貸難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與企事業單位貸款和各種商業貸款不同,大學生在貸款時是沒有經濟收入的,一般要等到畢業后找到工作才能著手還款。而近幾年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就業前景并不明朗,導致許多借款人無力還款。
當然,我們不排除少數畢業生有錢卻欠債不還的情況,但的確有一部分畢業生還貸困難。特別是一些貧困大學生,他們即使找到工作,薪水一般也不多,有的甚至只能維持溫飽。對他們來說,要在兩年內還清一萬多元的助學貸款,實在不容易。更何況還有不少學生選擇了讀研,那就更無力還貸了。
其次,借款學生流動性大,畢業后分散在全國各地,銀行不可能天南地北地四處“追債”,追討還貸的任務主要落在學校的身上,可學校除了扣發畢業證和檔案外,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這表明,國家助學貸款還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
再者,國家助學貸款本來是大學生和銀行雙方的借貸行為,由于高校這一“第三方”的加入,導致部分大學生要么將其與學校的獎學金、補助金相混淆,要么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反正有學校幫忙扛著,銀行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加強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是必要的,但同時也應完善國家助學貸款制度,運用多種手段化解助學貸款可能產生的風險。比如,我省已經出臺政策,自2006年起,到30個經濟欠發達縣從事艱苦行業工作的畢業生,服務年限達到5年以上,其在校期間的國家助學貸款本息由省、市、縣三級財政代為支付。此外,銀行方面即將啟用的個人信用征信系統,也將有效地降低國家助學貸款違約率
來源: 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