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5日 燕趙都市報
作者:鄧海建
6月4日《海口晚報》消息:“今年9月1日后仍未就業的應屆畢業生,可到戶籍所在地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失業登記,民政部門還要給短期內無法就業后生活有困難的畢業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這是6月1日,中組部、中宣部、中編辦、教育部等十四部門聯合發出的《關于切實做好二00六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
在就業率的粉涂得嚇人的時候,好在低保來了。現在,未就業的“應屆畢業生”也能從象牙塔“移民”到低保政策的大軍中了,這起碼默認了兩個誰也規避不了的現實:一是在表面經濟數據連年向好的情況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和經濟回報預期越來越低調了,構成了中國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悖論,我們不再羞于啟齒“畢業即失業”的殘忍;二是大學生的事實就業率和各家學校招生或匯報所呈現的虛假繁榮落差甚大,謊言罩不住了,“低保”的擔子也將日益沉重了。拋開對制度設計的操作性質疑和二元結構下分餡餅規則差異的疑慮,我們能看到國家關于就業的周邊政策的善意和勇氣,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積極的信號———也正是基于對這個信號寄予的熱望,我們要思考的是,問一聲那些即將畢業卻可能失業的:你會不會去領低保?
從低保在各地的生存語境來看,這還真是個大問題:一是“大學生低保”會不會在城鄉藩籬下版本各異?二是“大學生低保”會不會延續“政策性羞辱”的變異?因為現實地說,畢業即失業的大學生也許不在少數,在現階段,低保雖說不上稀缺,但至少是一種有限的民生資源,城鄉大學生在戶籍背景差異下,“僧多粥少的低保門牌號會否有普通版和VIP的差別”還真是讓人憂慮,而且,這少得可憐的“大學生低保”金,會不會遭遇隨意克扣或停發、甚至作為“修理”大學生的經濟杠桿呢?其次,參閱國家的相關低保條款,我們不難發現,辦理低保的手續之繁瑣、條件之嚴苛,一點也不比辦助學貸款容易,助學貸款畫餅充饑的現狀一定不會在“大學生低保”中重演嗎?當我們地方政府出臺“低保不得配手機養寵物”等條款,把低保制度性地弄成上層建筑的額外施舍的時候,脆弱而敏感的大學生會向這樣的低保伸出手嗎?更重要的是,政府在給大學生低保的時候,會不會把低保經歷烙印在大學生的生活履歷中、事實地成為他們再就業中的又一把歧視尺子呢?……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1993年人類發展報告》說:世界許多地方都能目睹一種新現象———無就業的增長,即使當產出增長時,就業的增長也大大落后。與其在“大學生低保”上做足文章事后救濟,不如拓寬其就業門徑讓其遠離低保的可能。當下最迫切的,還是要消除制度性障礙,讓大學生就業能真正自由流動起來,需要有教育的校準、制度的公正、差距的均衡———“如果是一只羽翼豐滿的候鳥,就決不會餓死在貧瘠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