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5日 紅網
保護生態環境,是人類永久的“和平”。6月5日,人類迎來了第35個“世界環境日”。今年環境日的中國主題是“生態安全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安全的生態、友好的環境,是人類和平安寧的基礎。此前一天,國家環??偩质状伟l布了《中國生態保護》。《中國生態保護》顯示,我國生態保護還面臨不少問題:生態環境脆弱區占國土面積的60%以上;生態環境壓力大;生態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及標準不完善;生態保護投入不足……(新華社6月4日電)
環境猶如人的身體,它尋常健康的時候,人們往往感覺不到它的寶貴;當身體病了,才知道麻煩大了;而有時候病入膏肓,人類自己卻并不知道。在世界環境日之前,有一個與環境緊密相關的節日是4月23日的第37個“世界地球日”,在地球日到來前夕,北京迎來了今春最強的一次沙塵暴襲擊。“你是風兒我是沙,飄飄蕩蕩走天涯。歡歡喜喜進北京,滿城盡帶黃金甲?!币粭l短信說盡了“風塵”。而京城老百姓的說法最直白:“北京又下土了!”原來以為氣象臺開播“下土預報”是戲言,后來證明是真的;但有個虛擬故事真不了也讓人樂不起來:話說老謀子大導演張藝謀,嚴峻著他那黃土高坡式的臉,從黃土高坡空運來十架次運輸機的黃沙,從京城的天空播撒下來,為他的新片《滿城盡帶黃金甲》布景造勢……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分布最多的國家之一,而荒漠化僅僅還是環境問題“群山一角”;泱泱一個大國,生態環境惡化趨勢迄今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我們現在所經歷的生態惡化歷程,正是發達國家大半個世紀以前走過的老路。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僅僅只有“地球日”和“環境日”是不夠的,在我看來,更需要建立“環境9·11意識”——環境的一次次破壞,其實就是一次次不同形態的“9·11事件”。
在人類冷酷對待生態環境的歷史上,其實真的有一次“9·11事件”,只是此前沒有人這么看——那就是“旅鴿滅亡事件”。我把旅鴿事件看成是“環境9·11事件”,因為世界上最后一只旅鴿,在1941年9月11日美國中部標準時間1時在辛辛那提動物園死去。如今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博物館展廳里,這只旅鴿成了標本,永遠站在一根樹枝上,展翅欲飛,那雙悵然的眼睛,望著一種叫做“人類”的奇怪動物打它面前走過。
僅僅一百多年前,北美大地上空還翱翔著大群旅鴿,年度保有量估計至少有50億只,遠遠多于北美其他的鳥類。只因旅鴿之肉細嫩鮮美,能夠極大滿足人類口福,加上它們群飛群落,遷徙時遮天蔽日,捕捉射殺十分容易,于是,迎來了聰明的人類無情的痛剿,一個射擊俱樂部一周就能射殺5萬只!這種殺戮持續了半個世紀之后,在人類步入二十世紀的1900年,最后一只野生旅鴿被射殺,只剩少數飼養的旅鴿還呆在動物園的大籠子里,但很快,最后一只旅鴿——“瑪莎”也在1941年9月11日那天辭世了?!疤炜罩袥]有留下痕跡,但我已飛過”,泰戈爾的詩句成了旅鴿的真正“絕唱”。后來美國人意識到自己的罪孽,為旅鴿建立了紀念碑,上書“旅鴿,因為人類的貪婪和自私而滅絕”。
“每24小時有150到200種生物物種從地球上消失”,這就是地球上生態環境的最大悲劇。人類拼死抵抗“種族滅絕”,但似乎并不太關心生物物種的滅絕;人類的和平觀念,迄今還沒有“外延”到動物身上。如今讓人略感欣慰的是,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出人意料”地頒發給了肯尼亞的環境保護活動家旺加里·馬塔伊女士,這才讓人恍惚感到“和平”原來不僅僅是“人類的和平”。
人類能造出飛機飛船,但人類造不出旅鴿恐龍。今日在我們身邊,多少“環境9·11”般的事件在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滅絕物種?如果人類只滿足于在博物館看旅鴿那樣的標本,那么更多的物種很快就能實現人類的“愿望”,今后我們也可以將“環境日”更改為“人類日”了。
6·5環境日如何對抗“環境9·11”?人類如何才能通過保護生態環境而獲得永久的“生態環境和平”?我國擬出臺的“六大措施”中列第一位的是“建立健全生態保護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這確是一個重要的基點。我以為,其中緊要的是必須集中而明確地確立公民的環境權。公民環境權是一項基本人權,它包括實體權和程序權兩個方面:實體權,是與公民自身利益相關的權利,比如清潔空氣權、清潔水權、采光權、通風權、寧靜權、眺望權、優美環境享受權等等;程序權,是指公民享有環境知情權、環境事務參與權、環境監督權等等。這些公民環境權利,現在散見于我國《憲法》、《民法》、《環保法》當中,分散的手指沒有形成“拳頭”,而個體的公民往往不知道自己擁有這些權利、如何行使這些權利。公民環境權利不立,環境保護就失去了主心骨,那么,也只能是在“環境日”到來的時候,聽聽“形而上”的“保護生態環境”的“宏大敘事”了。
從立法起步,確立公民環境權,樹立“環境9·11意識”,是我們走向“生態環境大和平”的必由之路。
作者:徐迅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