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按照國際通行的看法,月收入的1/3是房貸按揭的一條警戒線。一旦越過這條警戒線,將出現較大的還貸風險,并可能影響生活質量。
據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有91.1%的人按揭購房,其中,有31.75%的人,月供占其收入的50%以上。
他們由于背上沉重的還貸包袱,生活質量大幅下降,不敢輕易更換工作,不敢娛樂、旅游,害怕銀行漲息,擔心生病、失業,更沒時間好好享受生活。
故事1 單身房奴:父母替我養房子,誰養父母?
“飯局?你請客我就去。”“泡吧?不好意思,我最近暈酒?!泵慨斢信笥鸭sSuzy出去玩時,原本是派對動物的她高高掛起免戰牌,寧愿蝸居在那空空洞洞的新房里。大學畢業后,Suzy過五關斬六將得到了一份月薪5000元的工作,成為一家公司的行政人員。當時,Suzy和同事在公司附近合租了一套小房子,每月1200元的房租。Suzy經常和朋友吃飯、泡吧、旅游,一個人的生活過得逍遙快活。
落戶上海的第二年,Suzy非常想正式在上海落戶,成為上海人。于是,她壯起膽子,毅然以1.2萬元/平方米的價格,買下了上海內環以內一套99平方米的公寓房。這套房子總價120萬元,首付40萬元,月供7000元。買房后,Suzy的生活質量急劇下降。她再也不敢隨便買衣服和化妝品,也不去泡咖啡館、酒吧,每天一下班就窩在家里,連以前最心愛的時尚雜志都放棄了;由于薪水不夠開銷,她每月只能靠母親匯過來的幾千元救急。
Suzy也想過要把房子租出去,另外再租市郊的二手房,可掛牌后才發現,自己這套房子的租金一個月只有1000多元,扣去自己二手房租費,每個月也增加不了多少額外收入,杯水車薪無濟于事。而這樣的日子不是一年半載,而是漫漫20多年。Suzy說:“今天父母替我養了房子,明天誰來養我的父母?”
編輯點評:通過高考進入大城市——畢業后留在上學的城市工作——一兩年后由父母或親朋好友協助湊足首付款,然后開始城市“負翁”的生活。在年輕人當中,這種生活狀態已經越來越普遍。北京市建委曾在2004年底做過一個調查,發現購房者越來越趨向于年輕化。在所有年齡段中,21—30歲的購房者所占比例最高,達到了38.8%,已經成為購房的中堅力量。
通過家庭資助,這些年輕人進入了房市,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們都能如愿應對隨之而來的風險。由于工作年限不長,積蓄不多,無論是生活變動,還是利率變化,都會對他們產生極大的影響。
故事2 已婚房奴:養得起房子,就養不起孩子
“我每天一睜眼就覺得自己像楊白勞似的,欠了人家一屁股債?!眳秋w是北京一家外企的職員,31歲的他去年買了一套總價67萬元的住房,首付30萬元,月供2500元。買房前,已經工作6年的他“居無定所”,搬家都搬過好幾回了,但是考慮到要和女友結婚必須有房子,所以去年“全家舉債”淘到一套尾房,就此也把吳飛一家套在了房子中。
吳飛的新家位于北京市北五環之外,一進門以為走進了剛搬空的房間,雖然經過簡單裝修,但是“家”的感覺卻不旺,20多平方米的客廳什么都沒有,房間也只是擺了床。吳飛說,因為供房的壓力,他們目前沒有多余的錢去購買家具和電器,搬進新家后惟一添的兩大件是一個54厘米的電視和一個冰箱。
吳飛今年已經31歲了,遠在老家的母親已經開始念叨抱孫子了?!安桓疑?。”這是吳飛給出的答案,“房子還壓在身上呢,再生個孩子,我就別過日子了。”
編輯點評:30-40歲正是一個人人生和事業的穩定期,并且通過多年工作已經有了一定的積蓄,他們才應該是購房者的主力。但事實的結果是,買房后,他們卻面臨更大的生存壓力:房貸、醫療、子女的教育費用和父母的養老費用幾乎壓得他們難以喘息。因此,買房也導致了越來越多的丁克家庭的出現。
故事3 新房東:以租還貸有點懸
章先生居住在山東省濟南市,月工資1800元。前不久,他在歷下區買下一套住房,總價50萬元,首付30萬元,月供2000元。由于貸款的壓力,他決定等購置的新房交房后,暫不居住,而是出租。他說:“每月要還貸款2000元,還要支付現租房子的租金,實在很吃力。”無奈之下,章決定將新房出租收取租金,再用租金償還貸款。他說,雖然這樣做比較心疼新房子,但在巨額貸款面前,只好忍痛割愛了。
編輯點評:房屋升值對那些“以租還貸”的業主來說,意義不大。房價上漲與租金變動不成正比關系。從2003年底開始,房價漲得快,租金上漲幅度卻慢得多,而有些位置、戶型、環境欠佳的房子租金還不好提價。銷售價也不能做按揭租房的參考價,市場平均租金水平才是參考。如果說章先生選擇“以租還貸”是出于無奈,那么對那些希望靠“以租還貸”賺錢的業主來說,真是“有點懸”。
故事4 炒房客:最大好處是“紙上財富”
每天早上8點鐘,劉先生都準時搭乘地鐵去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的IT公司上班。這樣日出晚歸的規律生活對他來說還很新鮮。因為在去年之前,他沒有固定工作,主要職業是房產投資客。除了看房收租外,大部分時間都過著逍遙自在的休閑生活。經歷了一段起起落落的炒房生涯之后,劉先生表示自己現在的心境非常踏實。
2003年3月,劉懷揣7萬元積蓄開始為自己添置新房。當時上海的房源非常緊張,劉托了好多朋友,才買到古美板塊一套100平方米的兩居室,總價55萬元。當時他的月薪只有4000元左右,根本沒有實力吃下房子,于是就找親戚朋友拼拼湊湊付足了15萬元的首付,每月向銀行支付貸款。沒想到,這套購入價5500元/平方米的房子,當年年底就已漲到8000元/平方米。劉果斷決定拋出,這一次轉手,他不僅還清了借款,手里的7萬元現金也翻了近5倍。初戰告捷,劉嘗到了甜頭,決定做個專業的炒房客,繼續挖取人生的金子。
此后,他開始有意識地廣泛收集房地產資訊,經常出入大小中介店打探房地產市場情況。隨后,他在長寧區靠近中山公園地段以8000元/平方米的單價買下了人生的第二套房,這套房子共123平方米,在當時很上檔次。劉一次性支出了30多萬元首付,以30年期限貸款70萬元。3個月后,劉先生又以150萬元的總價,買入另一套125平方米三居室二手房。雖然這次冒險使他背上了較重的還貸壓力,但當時該房產總價已翻升至200萬元,回報率非常高。于是,劉索性辭去了工作,專事炒房。
從2004年2月到2005年3月,這是劉短暫的炒房生涯中最輝煌的一年,這期間他最多同時轉手十多套房子。
2005年1月,劉的個人身家從最初的7萬元漲到了三四百萬元。同時,他也背負著六七百萬元的房貸款、每月還款6萬元的沉重包袱。
好景不長,5套房子在手來不及拋售的劉在2005年5月,一天之內虧了58萬元。如今,劉的個人身家距離其炒房最頂峰時已縮水60%,只剩下兩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劉退出了專職房產投資,回歸平凡穩定的上班族生活。
編輯點評:有位專業房產投資人說:“投資房產能不能賺錢,一靠溢價,二靠租金?!币鐑r就是原來100萬元買的房子,轉手以150萬元的價格買出去,超出的部分就是投資者的收益。但目前來看,靠轉手房產牟利似乎不行。一方面因為二手房市場不發達,另一方面交易成本也較高。在租金方面,房租增長和高端市場也有待進一步發展。即使在最賺錢的商鋪領域,目前也約有60%至70%的投資者被套。也許房價上漲帶給投資客的最大好處,就是那些目前能用數字計算卻無法立即變現的“紙上財富”。
(來源:市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