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浙江在線
5月30日的《南方人物周刊》系統披露了馬加爵青少年時期的日記、信件,以及他在逃亡期間給家人的錄音留言。小小的日記本,真實反映了馬加爵少年時光中心靈苦苦掙扎的印記。(據5月31日東方今報)
當初曾有人這樣評價馬加爵:他不應該是一個邪惡的人,而是一個迷失方向、性格封閉的孩子。從一個孩子淪落為一個法律意義上的罪人,這期間馬加爵又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從他留下的這本日記中,我們不難看出一些蛛絲馬跡。
少年時代的馬加爵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在初中住校的那段時間,他的日記幾乎開頭總是記著早晨吃了什么,如喝了十口奶粉沖水,吃了兩個包子等等,都會被重點記載。但窘迫的物資生活,并不妨礙他具有一顆淳樸的愛心:冬天忘了給母親買雙手套,他會感到萬分地遺憾;給同學代買早點,因為自己確實沒錢不得不向同學討要后,他會覺得非常后悔;看到父母為他姐弟倆的學費深夜還在勞作時,他潸然而淚下;母親丟失一百元錢,為了不讓母親難過,他悄悄丟下一百元錢讓她撿到……
一個不乏愛心的少年馬加爵,一個身負四條命案的大學生馬加爵,無疑,這兩個馬加爵都是真實的馬加爵,或者說是不同時期的馬加爵。當馬加爵成為被關注的焦點后,圍繞他的議論迭起,人們從人文精神、公共教育、心理健康等不同角度,試圖對這種現象作出詮釋。而在馬加爵的日記中我們看到,他之所以走到了這一步,既有個體心理障礙的因素,也有社會大環境的因素,正是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他的靈魂才開始扭曲,思想才開始墮落,最終走向了極端。
和許多同齡人一樣,生于八十年代的馬加爵,面對實用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甚囂塵上的現實,他太希望自己能獲得成功,太希望有一個光明的前途。甚至,由于家境的貧寒,再加上自己的天賦,他在這方面的愿望比其他人都顯得更為強烈。他在日記中發誓,一定要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暗自發憤,只能自己超過別人,決不能讓別人超過自己。這樣爭強好勝,假若全用在學習上,未嘗不是件好事,但遺憾的是,它卻成了馬加爵的心理常態,從而影響到整個的性格養成,這就注定要為后來的悲劇埋下致命的伏筆。
一個天真無邪的少年,最后成為殘害同窗學友的兇犯,應該說,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家庭,我們的教育,都應該認真地反思。現代社會中,面對生存競爭十分激烈的現狀,青少年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更需要歷練,更需要精心培養。一個人如果生活在人際關系淡漠、彼此之間缺乏交流溝通的環境中,就容易形成敏感多疑和心胸狹窄的性格,這是個人的不幸。但更不幸的還在于,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沒有被有效化解,長期發展下去,那么,一旦遇到社會稍微的不公,就會失去理智,就能引發起強烈而偏激的反抗。在馬家爵的日記中有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記錄:早在初中時期,他就有過殺人的念頭,而所要殺的,竟然還是含辛茹苦將自己拉扯大的親生父親!而這一年,他才十五歲。
馬加爵23歲的人生是極其短暫的,但他的那本日記,卻是以一個孩子、一名學生的眼光,給他曾經生活過的這個世界留下了真實客觀的描述,喜怒哀樂之中,也有他對自己人生軌跡的真實記錄。可以說,他的日記,為教育學家如何評介教育現狀提供了難得的參考資料,為心理學家探討青少年心理成長發育提供了寶貴的真實素材,為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關愛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本。尤其是那些在自卑、敏感、脆弱、封閉中痛楚掙扎,或在名利、富貴、金錢、享樂中飄飄然的青少年,馬加爵日記就是一面現實的鏡子,照照這面鏡子,每個人都能看得到自己。
因此,筆者斗膽建言,有關方面不妨考慮將馬加爵日記付梓出版,公開發表,讓馬家爵日記成為公眾讀物。這樣做,至少,比起那些花錢雇槍手杜撰出來的明星傳記來,對世人更有價值,更具教育意義和警示作用。 作者: 梅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