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3日 來源:南方報業
最近,媒體對25歲的華為員工胡新宇因過度加班,身體免疫力下降導致死亡的消息多有報道和評論。IT、華為、白領、過勞死,這些關鍵詞組成了對眼球最有力的打擊,觸動了網絡上的IT從業者以及媒體從業人員的感同身受。
前年,愛立信中國總裁楊邁先生猝死;去年末,網易代理CEO--38歲的孫德棣、IBM大中華區政府及公眾事業部總經理李清平先生也因工作壓力過大而突然去世。上個月,南方都市報對普通白領生存狀況作過連續的個案報道和分析,對白領生存壓力大、幸福指數低的現狀有細致的描述。一系列的個案說明,看似風光、在成功的道路上迅跑的白領階層,確實承受著精神和身體的壓力。
對胡新宇的不幸去世,我們在倍感痛惜之余,也可以檢討一下此案例背后的意義。相比安于現狀,或者是難以改變現狀的社會底層,白領有做“人上人”的成功欲望,要為房子、車子和父母的殷切眼光而戰;相比經常在光鮮時尚雜志露面的真正成功人士,白領沒有太多的資源,因此要搏命,把自己當牲口用,因此,身體透支,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倒下,確實也是很自然的事。
作為一個同樣常年處于亞健康狀態下的IT人,如果拋開一點顧影自憐的門戶之見,我要說,“過勞死”在眾多的行業中都存在:傳統行業中打著領帶背著皮包穿街過巷的推銷員;被背離學術規律的考核制度折騰得奄奄一息的高校教師;眾多的基層的派出所……用我朋友自嘲的話來說:活著真好,死了都值。
拿自己來現身說法比較靠得住。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會讀幾頁梭羅的《瓦爾登湖》或者張中行的《順生論》,這說明,我的潛意識里向往那種沒有壓力、清凈自然、順勢無為的日子。但是,白天一坐在辦公室里,我就為報表上急劇滑落的數字抓耳撓腮。我能把報表上的數字看成是數字游戲嗎?不能;我能把手頭上的工作當成無所謂的賞玩嗎?還是不能。因為,我不是老子,不是梭羅,我只是資本鏈條上稱職的一環。
我很矛盾。我甚至無心責備華為鼓勵員工加班的管理制度,相比眾多不顧員工基本利益的企業,華為已經做得足夠負責和足夠好了。也許,胡新宇的去世,對華為來講,只有個案意義。但對于整個社會各階層來講,卻又有典型的標本意義。
在向胡新宇哀悼的同時,我改編了海子的詩句:從明天起,做一個自愛的人,跑步,打球,定期醫檢;面對不太幸福的世界,我要做資本鏈條中有力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