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6日 紅網 |
核心事件:昨晚七時整,伴隨著熟悉的主題曲,“觀眾朋友們大家好……”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中出現了兩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康輝和李梓萌。說他們熟悉,因為這兩位主持人的身影經常出現在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的各檔新聞欄目中;說他們陌生,是因為這兩個人打破了邢質斌、羅京、李瑞英等資深主持人的常規配合。 觀點一: 張雪鋒:新聞聯播換臉是順應潮流之舉 4日晚《新聞聯播》主播出現了新面孔,一位是原新版《東方時空》的主持人康輝,另一個是《國際時訊》主播李梓萌,兩位主播在《新聞聯播》的首次亮首,就給人以清新之感。眾所周知,作為中央電視臺的頭牌節目,《新聞聯播》一直以嚴肅,莊重,主流為觀眾所接受,因而節目主持人的更換或是新面孔的出現,顯得不那么容易。 當然,作為一個層次較高的節目,《新聞聯播》對主播人員的更換的不隨意性,和對新人推出的較高要求,完全是正常的。但是,既然是一檔新聞節目,就必須把它置于所有新聞節目發展的大環境當中去,讓它緊跟時代的步伐,接受觀眾的審視。一個節目要生存和發展,除了保持其原有的特色之外,重新注入新的原素,顯得尤為重要。那怎樣才能最好地體現節目的新風貌呢?時段的增減,結構的重新設置,名字的改變,都能表現出一種新的氣象,但與人的改變相比,那些只是單一的一種轉換,因為人員換置,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風格。 一個節目,猶如一部電影一樣,攝影再美,高科技運用地再純熟,故事情節再引人入勝,都離不開演員高超的演技,因為人是靈魂,是一部電影,也是一個節目發展的核心。不僅如此,節目的風格還會隨著人員的轉換而大加改變,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表現風格是不相同的,一言一個舉動,甚或一個眼神,都有著各自的特點,而正是這樣不同的特點,賦予了節目不同的特色,從而使整個節目呈現出豐富和多樣性。一個受大眾歡迎的節目,如果,僅僅局限那么幾個面孔來主持,就會顯得單一和呆板,而從觀眾角度來看,就會感覺到枯躁和無味,長此以往甚或有排斥的感覺。 其實,時代在發展,那么無論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斷地去改變,以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也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發展中占據著一席之地。作為一檔名牌節目,《新聞聯播》也應像大多數事物一樣,進行必要的改革,而改革的重點和起點,又必須從主播人員的變換開始,不要小看了一張臉的改變,一張臉的改換,給觀眾帶來的一種全新的感覺。 時代的發展,帶來的是人們審美情趣的多樣化和審美水平的提高,人們已不再安于一種單一的滿足式的審美口味,而強調的是一種多元的享受式的審美,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一切都強調人享受情趣的重要性,那么觀眾對于新聞節目,對強調感官效應的的主持人和主播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老面孔肯定無法滿足他們對節目的一種新的審美要求。 因而要真正地調動起觀眾的積極性,一個“新”字非常重要,《新聞聯播》作為一個重要的新聞節目,內容是必須強調穩定的,那么如何體現的它的“新”呢?唯有從主播人員的改換方面去體現,人改了,風格和特色才能隨之改變。 相信,《新聞聯播》的此次“換臉”,帶來的必然是觀眾對這檔節目的更加喜愛?!?/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