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6日 紅網
“計量經濟學之父”、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勞倫斯·克萊茵日前在上海表示,下半年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增長趨勢,但總體增長速度將放緩。他據此指出,中國經濟并沒有過熱。(6月5日《東方早報》)
我一直很崇敬那些專家學者,尤其是研究中國問題的外國人,比如說這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勞倫斯·克萊茵,他可以在遙遠的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立一個經濟學模型,就可以預言一個東方國度的經濟發展趨勢。好象一個拿著水晶球的巫師,巫師施展魔法,水晶球就看到異國的未來。真是神奇!
蘇軾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國人們身處這個經濟環境里未必就比一個外國人看得真切,但一些在書齋中的學者,運用他們的計算得出的結論很多讓普通民眾大跌眼鏡。他們一會說,通過研究其實騎自行車比開汽車造成了更多的污染,建議國人多開汽車,那是多么環保啊!一會又說,哎呀,城里人多可憐啊,農民的幸福感都比你們強……專家學者們啊,你們是否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星球上?中國經濟是否過熱,應當是“春江水暖鴨先知”,普通老百姓也有發言權,至少從真實的生活中可以直接地感受到。
對于經濟是否過熱的標準學界觀點不一,但一般說來經濟過熱有幾個表現:物價持續快速上升;居民消費全面高漲,許多商品供不應求;生產在能源或原材料方面遇到瓶頸制約;就業率下降等等。這些表現都可以從最近的新聞中窺見一斑。
目前,最火的新聞都和經濟是否過熱有關,從“允許GDP是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相關政策建議到“國六條”的頒布進行房產調控,無不是相關部門意識到了“過熱”,從而積極舉措應對,再宣稱“中國經濟沒有過熱”簡直此地無銀三百兩。允許GDP是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目的是防止“短期行為對環境造成破壞”,以求“可持續發展”。房地產新政大刀闊斧,力求急降樓市高溫。“帶血的GDP”“吃人的房價”無不是國人無法承當之重。
收入不見提高,生活成本到是“漲”聲一片。夏天天熱了,空調價格也跟著升溫,各空調廠家已陸續發出提價通知,6月5日后空調漲價勢在必行。如海爾、美的、海信、格力等國產品牌漲幅最高,提價10%-15%,銅、鋼材、塑料等原材料漲價,成本增高是造成空調漲價的主要原因。價格聽證會便是“漲價會”,出門打的起步價提高了理由是成品油價提高。漲價體現了生產在能源或原材料方面遇到瓶頸制約。6月1日后,銀行卡跨行查詢余額收費,部分銀行的取錢手續費增長100%。這些都是居民生活成本全面高漲的一個縮影。
學者說,經濟增長可以促進就業,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只能提供8萬個就業崗位。可是老百姓卻感覺到,經濟是增長了,為何就業率不升反降呢?尤其是大學生繳納了高額學習成本卻只得到一個“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在嚴峻的就業形式下,有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即使想成為一個“普通勞動者”還沒門呢?這難道不是“經濟過熱”?
上不起學,生不起病。這些生活的必需品怎么會如此昂貴嗎?這恐怕“供不應求”的價值規律都無法解釋吧!諾貝爾學者的水晶球中,除了看到“中國經濟還未過熱”,還能看到什么?能看到切切實實的中國民生嗎?
作者:普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