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6日 紅網
核心提示:全國高考今天如期拉開帷幕,從南到北從東到西,880萬考生一早便奔赴各地考場。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強調,從試卷運輸、保管、分送到考試實施,整個高考過程每個環節都必須嚴格按照規定落實,確保萬無一失。與此同時,家長個個提心吊膽,老師心情七上八下,社會各界在高度關注的同時也紛紛為高考讓路。這樣的緊張場面為何會年年上演?
徐光木:高考焦慮為何被夸大
一年一度的普通高考已經開考,全國人民因此都將目光聚焦到了這里。這一天屬于所有考生,屬于所有家長,屬于所有高考工作人員,但同時更屬于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它遠比任何一個節日都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從此,多少人的命運得以改變,多少家庭的歷史得以改寫,多少山里娃告別了曾經日夜為伴的牛羊和莊稼地。但高考之謂“考”,是為了鑒別與區分,讓有的人上去,讓另一部分人下來,于是就“幾家歡喜幾家愁”。因此,在高考的紅榜揭曉之前,高考對所有考生及其家長而言都只是一種焦慮。
在這種焦慮的指引下,考生的學習成為了家庭活動的中心,考生的嬉笑怒罵成為了家庭的喜怒哀樂,考生的一言一行都牽動著家長們敏感的神經。吃什么不是由考生說了算,而是由醫生說了算;喝什么不由考生說了算,而由形形色色的補品廣告說了算。這個時候的考生已經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人,而是被擺弄來擺弄去的機器。難怪不少家長因此會說,最令他們煩心的事情不是別的,而是家有考生。然而,這種焦慮正一步步被推向極端,日漸偏離其正常軌道。交通因高考而繞行,工地因高考而停工,城市因此而禁鳴,媒體因此而聚精會神緊盯高考……
林林總總的這一切,都與舉國體育何其相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國是體育大國,金牌大戶而絕非體育強國,這一點人所共知;同理,我國是考試大國而非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這也是婦孺皆知。人們習慣于將我國在體育上“大而不強”歸責于舉國體制,我看這一結論對于高考同樣適用。因舉國高考而誕生出的狀元就好比奧運會上的金牌得主,投入遠比產出要大得多。我們過分地去關注奧運冠軍身上的光環,卻很少有人去過問舉全國之力爭奪這樣一個冠軍到底有多大的現實意義。我們過多地去關注誰誰誰是高考狀元,卻很少有人去關注高考狀元在上大學后都做了些什么,成就了多大的驚天偉業,到底是在殺豬還是在擦鞋。
但不管怎么樣,一股逆風正在向我們襲卷而來,“讀書無用論”再次得以抬頭。大學生因“瞧不起學校”申請退學,盼星星盼月亮盼到孩子大學畢業的山里母親最后看到的卻是“畢業就等于失業”,4年的大學學費要用30年的打工生涯來還……也許讀書無用還是有用根本用不著去爭辯,我們不能因為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考大學的積極意義正受到空前的置疑,在這場置疑的背后其實質是對高考制度的普遍質疑。
誠如一位著名學者所言,高考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然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這一考非但定不了終身,相反還可能使貧者致貧。于是,站在這個角度再來反觀高考,焦慮自然是大可不必,而尤其應當擺正自己的心態,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通過高考與否與能不能成為“狀元”并沒有直接聯系,通過高考獨木橋與日后成才不能劃上等號。由此看來,與其把高考當作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命運之爭,還不如把高考僅僅看作是一種被夸大了的焦慮,除此以外,別無其它。在我看來,這種被夸大了的焦慮既屬于考生本人及其家長,但更屬于我們的政府,屬于我們的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