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6日 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6月6日電 (記者 鹿永建) 6月7日是全國高考頭一天,誠信高考是全社會的期待。但是,如何推進誠信高考,卻有很多認識上的誤區(qū),必須引起警惕。
以組織所有考生簽訂“誠信高考承諾書”為起點的誠信高考內涵今年進一步擴大,誠信記錄的內容由單純考試環(huán)節(jié)擴展到報名、錄取等其他招生環(huán)節(jié)。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要克服社會上一些認識誤區(qū)。
在對待考生方面,不能片面地以家長的心態(tài),把他們當作在道德等方面近乎可以免責的孩子,忘記他們絕大多數已跨入成年人的門檻。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招生處負責人說,明天,880萬考生將參加全國統(tǒng)一考試,其中90%以上已年滿18周歲,是已經能夠獨立承擔各種法律責任的成年公民,也應當承擔起誠信的道義責任,憑真才實學考出好成績。而一個年輕學生擔負起道義責任之后,往往能激發(fā)出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潛力,洪戰(zhàn)輝等人的事跡也可以旁證這一點。
對于以弄虛作假、投機等手段獲取報考資格的典型的高考移民等不誠信行為,不能一味同情,而忽視其跌破誠信底線的基本事實。去年,一些在校新生被發(fā)現確是高考移民后被退學,引起爭議。日前,一些地方又發(fā)現了一些高考移民,也許還會在錄取完成后發(fā)現新的高考移民。高考移民是個復雜的社會現象,與各省錄取分數線差異有關系,其責任多在考生家長身上,有的還難以界定清楚,但這不是可以跌破誠信底線的借口。
對那些典型的高考移民的處理結果再次提醒人們,這畢竟是明顯的不誠信行為,為國家法律法規(guī)所不容,既對當地考生不公平,也對于無力移民的絕大多數考生不公平。對全社會來講,讓不誠信的考生為不誠信行為付出應付的代價,更能增加公眾對誠信原則的敬畏。
推進誠信高考,更要把社會已經形成共識的措施落到實處。目前,各地公安機關已部署專門警力開展考場及周邊環(huán)境綜合治理,及時、有效地懲處內外勾結、有組織有預謀的團伙作弊以及利用現代通訊工具作弊等嚴重違規(guī)行為。最近又破獲7起案件,形成了打擊考試違規(guī)行為的高壓態(tài)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