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接受勤儉節約教育的人,對于鋪張浪費的事,總會產生對抗情緒。去年哈爾濱啤酒節期間,有啤酒生產企業用90噸啤酒搞“啤酒噴泉”,當時就有很多非議。昨天的《廣州日報》報道,白云機場每天浪費三四千份飛機餐,機場的垃圾半數是飛機餐。估計有很多人又要提出非議。
筆者無意根據“我們還不富裕,不能浪費”的邏輯來批評飛機餐的事情。畢竟,“啤酒噴泉”和“飛機餐浪費”是兩件不同的事情。前者是商家故意制造的商業噱頭,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效果,啤酒生產商在媒體面前出了一回名。而后者卻更多的是一種無奈,乘客和航空公司都覺得可惜——一個飛機餐的成本可是三五十元呀,一年下來可是不小的數目。
大凡坐飛機的人都有同感,如果航班正好趕上用餐時間,在飛機上吃個飯當然有必要;但如果不是用餐時間,或者航班時間比較短,再或者有商務伙伴已經在機場等著接機和請你吃飯,那么飛機餐純粹就是多余的了。
對于飛機餐浪費的現象,航空公司解釋說,現在航空市場競爭激烈,他們在飛機餐上下了很多工夫,雖然有時航班不在就餐時間,為了提高競爭力也不得不提供餐食。我們知道,航空公司的競爭因素在于價格和服務。即便是比拼服務,在不需要就餐的情況下,誰提供了一份飛機餐,也不成為乘客選擇哪家航空公司的決定性因素。服務和價格是成反比的,砍掉不需要的服務,把成本降下來讓利給消費者,會受到歡迎。美國西南航空公司采取的就是這樣的模式,如果沒必要就不會提供飛機餐,以其廉價占據了支線市場,其業績是全美航空公司最好的。
一張國內機票一般是幾百到一千多元,三五十元的飛機餐占了不小的比例。賣票的時候讓乘客選擇需不需要餐食,不需要的票價減低幾十元,既不浪費又能在價格上取得優勢,何樂而不為呢?至少對我來說,在不需要餐食的情況下,誰幫我省飛機餐的錢,我就坐誰的飛機
來源: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