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時,又是一年高考熱!
還沒進入6月,各個紙質媒體就迫不及待地開設了“高考”或者“關注高考”的欄目,每天刊發大量長篇累牘的關于高考的文章,從注意事項到經驗之談,從預測到警告,無所不包;電視臺更是把這當成了熱點中的熱點,每天的“天氣預報”變成了“高考天氣預報”,專家訪談更是滔滔不絕;各大新聞網站隨時報道高考動向,語文考試甫一結束,網站就以驚人的效率將全國各地的多個作文試題搬到了網上;各地政府部門推出多條措施為高考保駕護航。這些措施涵蓋交通、考試環境、食品衛生,等等。
對于已經經過十余載寒窗苦讀的考生們來說,高考當然是一個人生歷程的重要轉折點,社會理應給予一定的關注,讓他們在這一轉折過程中轉得輕松順暢。但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像這樣每年在社會上掀起一場“全民高考”的風暴和熱潮,而且激烈程度有增無減,這實在是一件引人深思的事情。
“高考擾民”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爭的“高考現象”了。誠然,每年就那么幾天,為了考生的利益,就那么被“擾”上幾天也算不了什么。問題在于,如此關注高考和熱炒高考,這對社會、對考生究竟有沒有負面效應?
就拿各地調整交通一事來說吧。全國各地上午的開考時間是9點,下午是3點,這個時間要比平素的上學時間寬裕許多,除了一些平常容易出現堵車的地段需要調整之外,其它地段根本沒有必要完全為考生讓路。至于“禁噪”,除了離居民區較近的地方之外,也沒有必要統一禁止夜間施工。
更重要的是,在這場持續升溫的“高考熱”中,處在熱潮中的主角們,也就是考生更容易感受到緊張的高考氛圍,他們中的一些也許本來并不怎么緊張,但身處其中,不由自主,考生們不可能不受這種氣氛的影響。所以,我們越是告訴他們不要緊張,就像對待平常的考試一樣,他們就越是緊張,就越是不把高考當作平常的考試。我們大都是從高考中走過來的,這種心理狀態不難感受。
今年全國高考人數是880萬,再創歷史新高。這個數字固然龐大,但也不至于也不應該成為一場全民性的高考。讓全社會全體老百姓都圍繞著高考轉,實在是有點過了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