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8日 信息時報
廣東的高考作文讓大多數考生叫苦。再看看其他省份,與廣東不相上下的似乎也不在少數。考生不“用心雕琢”,想拿下高分,恐怕都不是件易事(詳見今日A05版)。
梳理一下高考作文的脈絡,會發現在其上面刻下了相當深的時代烙印。不過一個顯著的變化是高考作文去掉了泛政治化,而走向多元化,這應該是個不小的進步。讓作文返回到文字之美、思想之根,當是高考作文的應有之義。
不過,審視一下今年的廣東作文,筆者實在不敢有底氣說能寫得怎么樣。從給出的材料來看,對題義的哲理分析顯然要高過對其文字的駕馭能力。“石頭里原本什么也沒有,只不過是我用刻刀把我心中的天使搬到這里來了。”雕刻家的抽象思辨話語對那個驚訝的小男孩來說,無異于什么都沒有說。而考生要想在有限的緊張時間內,找出自己心中的天使,再用文字一筆一劃地雕琢出來,相信對很多人來說,難度不小。
高考作文到底該考考生的什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近幾年出現的哲理化命題趨勢已經越來越得到見證。哲學號稱是智者之學,以哲學的高度組織文字,構建思想,以縝密的邏輯思辨推理體現命題的深刻涵義,當然是考生能力的最佳表現。但問題是我們早就過了“全民學哲學”的時代,當今文壇浮華的文風也絲毫沒有了哲學的話語權,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讓高考考生在考場內完成一篇哲學系學生的論文,是否有點要求過高了?更何況,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根本沒有給中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而思維的訓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能力獲得,因而筆者認為,邏輯思辨能力可以放到大學里慢慢鍛煉,高考作文應讓考生有話可說,而不是有理可推。
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年廣東高考作文似乎有點偏難。當然,這只是筆者的個人之見。
李龍(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