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日子,對考生家庭來說,真是比節日還節日,對商家比黃金周還黃金周,對媒體則比焦點還要焦點。圍繞高考每年都要發生許多的故事,每年都會有“高考綜合征”的周期性發作。如狀元追捧癥、虛與委蛇癥、借機惡炒癥、自吹自擂癥……
每年高考成績出來以后,一些地方乃至各個學校的“狀元”們,被邀請介紹學習經驗者有之、被邀做形象代表者有之、被狂挖學習和生活習慣者有之……無度的追捧,至少在兩方面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一是可能會害了這些“狀元”本身。高考“狀元”雖然都才智卓越,但年齡尚小,未經世事,“狀元”之名說不定就已經讓有些人飄飄然了,此時再將其捧作明星膜拜,難保不是“捧殺”。而這樣的熱炒,對那些考試成績欠佳的學生,特別是那些落榜生,是一種持續的刺激乃至傷害。根據招生計劃,今年落榜生的數目大約有420萬。顯然,對落榜生更應該予以充分的關注。落榜生們大多面臨著立即重新設計人生道路的難題:復讀?參加工作?去參加技能的培訓?此時,他們更需要一些人生道路的指導,需要可效仿的成功范例,需要一些有助于自主創業的信息。
所謂“虛與委蛇癥”,指的是某些機構和某些人面對貧困生時的表現。隨著高校學費的水漲船高,貧困生的問題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輿論風潮。但是“清談”之外,貧困生得到的支持并不夠———高校的學費照漲不誤,起碼不曾有主動下調的報道;申請助學貸款照舊困難,據新華社報道,在2004年國家助學貸款承辦銀行招標中,竟有多個省份流標,沒有一家銀行中標承辦國家助學貸款業務;高等院校十分看重貸款風險,貸款審查極為嚴格,大量貧困生仍被拒之門外。
所謂借機惡炒癥,主要指一些商家。越來越多的商家發現了高考中蘊藏的巨大商機,對考生及其家庭的消費極盡誘惑之能事,甚至進行欺詐式、威脅式消費,譬如高考前,推出什么“幫助記憶、提高成績”的保健品乃至興奮劑;高考時,推出什么“狀元樓”、“狀元菜”;高考后,推出什么“謝師宴”、“放松游”……總之,利用一些噱頭,借機大肆宰客。有論者譏稱:“高考商戰”已經淪為“不道德經濟”。
至于“自吹自擂癥”,則主要是指一些大學和中學,借機對本校進行吹捧,全然失去了象牙之塔的優雅風度。
這些“高考后綜合征”,既是當前“高考熱”的癥候,又是對非理性的“高考熱”起到推波助瀾作用。因而,值此高考正在進行之際,筆者不免有所擔心:今年還會有多少“高考后綜合征”發作呢?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