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09日00:07 紅網
30年來,一對古道熱腸的夫婦靠撿垃圾、當搬運、擺地攤,先后共收養棄嬰49個,這些孩子陸續被人抱養。但至今沒有一個孩子回來看過恩人,沒有一個為他們提供生活費。他們就是現居住于重慶市萬州區八角井社區敬老院的94歲的李學林和他的老伴沈玉珍。(據6月7日《重慶晚報》)
30年,相對于多磨難、并不平坦的人生路而言,已經不算短暫。然而,對于30年前就已年過六旬的這兩位老人來說,先后收養49名棄嬰的經歷,想必更是讓他們嘗到了相對常人更多的苦楚和艱辛。因此,在原本已經需要他人扶助和贍養的花甲之年開始收養棄嬰,重新體味為人父母滋味的兩位老人,無論如何都是值得人們尊敬和謳歌的。但從“至今沒有一個孩子回來看過恩人,沒有一個為他們提供生活費”,甚至由于收養棄嬰而導致與自己親生兒子反目,這樣讓人唏噓不已的結果上看,兩位老人無疑又是值得人們為之同情和感傷的。
我相信,對于這兩名可敬的老人,他們自收養棄嬰之初應該就沒有抱著將來獲取這些孩子們物質回饋的私心。畢竟,伴隨著他們逐漸老去的年輪和軀體,錢和物已經成為并不太重要的“身外之物”了。而收養的49名孩子無一人回來看望的現實,卻顯然并非他們內心的本意,甚至來得有些出乎意料,否則年過耄耋的他們也就不會依然難以忘懷這些孩子們了。
也許,49名被收養棄嬰無一回來看望的事實,并非只是這些曾接受過兩位老人無私關愛與照顧的孩子們的錯。因為從新聞的介紹中我們看到,這些孩子中不少在兩三歲時就被人領養;殘疾的,則在四五歲時送往福利院。因而,相對懵懂的年齡和漫長的歲月也是他們不知或者漸漸忘卻這兩位老人的原因之一。但是,筆者絕不相信導致這一集體性忘卻的原因都只能歸結為不知情和歲月刻刀磨滅記憶的無情。毋庸置疑,愛心的缺失和感恩意識的淡漠更是出現這一尷尬景象的主要原因,因為人們的內心中缺乏感恩的意識,缺乏將“常懷感恩之心”當作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因素,所以知恩圖報也就成為內心中缺乏的因子。于是,這些被撫育的孩子們不經意間就忘記了兩位老人,而知道內情的人們也缺乏了告訴這些孩子他們曾經被兩位老人撫養這一經歷的意識,以至于忘卻代替了感恩,而兩位曾經在這些孩子幼小之時走入他們生活的老人被時光所拋卻,也就并不讓人感到多么的意外了。這樣的結局不禁讓人想起了已經故去的愛心大使叢飛也曾遭遇的為受助者遺忘的事實,雖然是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但其所遭遇的現實卻又是何等的相似。
因而,面對兩位可以說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為今之計是期待那些曾經接受過他們幫助的孩子們,能夠走到老人們跟前,用關愛去撫慰他們受傷的心靈。而此時,我也在想,作為看似與此事無關的局外人,我們難道真的就能夠跳出事情的界外與此無涉嗎?其實,感恩意識的缺乏,感恩文化的斷裂,我們都有責任,而我們對此的輕慢也將讓我們每一個人在未來為之付出代價。《戰國策》中寫道:“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這句名言惟愿我們能夠謹記在心。
作者:王紀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