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我是農民的兒子(中) ——觀“綠色和平”攝影作品展《稻米之路》系列隨感
2006-06-09

攝影展作品之一:熊貴芝作品“背孩子的插秧的母親”。背著孩子插秧不是件輕松活,但在當地婦女已經習以為常。

攝影展作品之一:熊貴芝作品“耕田的男人們”。攀天閣這片珍貴的稻田是沼澤改造而來,在水深的地方連牛都難以施展,只好真人上陣。


“祖先沒有給我們留下什么遺產,只給我們留下了梯田。”
                  ——云南民歌,來自綠色和平記錄片《稻農的眼睛》

      我是以一個媒體的身份來參加綠色和平的這次攝影展北京發布會的,等到發布會結束以后,我就成了一個觀眾,完完全全地沉入到一個記錄片中。記錄片的名字我沒有看清楚,就私自給它在我心里取了一個名字:稻農的眼睛。其實,這個名字已經從這次以鏡頭為眼睛的行動的攝影指導老師、云南著名攝影師耿云生先生口中說了出來。他說,他更愿意為這次攝影的主題取名叫“稻農的眼睛”。

       如果沒有國際NGO綠色和平的“稻米之路——云南生態農業巡游”項目,沒有那個來自靈感的攝影游戲,就沒有后來的《稻米和我——五個稻農的鏡頭》,那些鏡頭內外真實的情節、樸實的笑容、關于相機的故事,也不知道會埋沒在云南的哪個地方。

        攝影展展出的照片都出自五個來自云南三個不同地區的稻農。有年近六旬的老農黎明富,也有二十出頭的傣族姑娘白云仙;普米族婦女熊貴芝一直顯得緊張而羞澀,然而,一個常年面對著土地和勞作的人,我們還能夠要求她要怎樣流利地面對陌生的媒體和鏡頭呢?稻農攝影師之一、普米族婦女熊貴芝這樣對她的鄉親解釋為什么要拍下關于她們的照片:如果我的照片拍好了,就可以上北京,我們就可以在電視上看見了!

       ——一個樸實善良的農民,只能這樣解釋她與照相的關系,然而那也是她的希望。在北京,站在我對面的,就是她那樸實和有些緊張、羞澀的臉。

       她們直接面對的,是幾千年延續至今仍然沒有多少變化的耕種,是高原的山上生長的稻谷。熊貴芝的家鄉,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稻谷產地——云南省維西縣潘天閣。在潘天閣,稻谷一年只能種一季,生長期將近半年,并且,一直只能種植一種叫做“梭”的古老稻種。潘天閣氣候條件艱苦,春天仍然有大雪,到了八月,寒潮又將漸漸來臨。“梭”畝產只有三百多斤,但是不需要用化肥,米飯也非常好吃。如今,當地終于引進了一種雜交稻,產量比“梭”高了,然而容易引蟲害,并且谷子打出的糠很多,基本上又抵消了它的高產量。熊貴芝說出的這些,是他們世世代代沿襲的種植方式與困惑,也有與現代農業發展的矛盾。外面的農業紛紛朝高產優質雜交稻發展,甚至還發展轉基因農作物。在潘天閣這塊土地上,他們還只能守著古老的稻種和古老的生活方式生活。

        在我的家鄉,早在多年前便結束了用人力打稻谷的收割方式。雖然南方水田如阡陌,農村發展也遠不及城市的擴張與蔓延,但耕田機也基本上代替了耕牛。然而在云南,在潘天閣,在大檳榔園,在五個稻農攝影師的鏡頭里,我們看見的是人揮著身體,將稻穗在古老的打稻農具上砸出稻谷來;我們看見的是四個年輕人在拉著犁頭,在漫到膝蓋的黑色水田里犁田;我們看見記錄片里,一個中年男人半歪著頭,他告訴我們,雖然稻谷可能不夠全家人吃,他們仍然不好意思去買稻谷吃,因為他們是種田的,種田的要去買稻谷,在當地是會被笑話的——他們始終淳樸而艱難地保持著幾千年的習俗,幾千年來艱難而緊張的生活。在云南的一些地方,稻谷一年可以種兩季,然而兩季下來,農民們幾乎一年到頭都在地里忙碌著,而生活的富余又是那樣地少……

■公益中國 嚴彬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