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東方早報》消息:昨天是央視新聞頻道改版的第一天,《新聞聯播》也做出了重大改革——《世界周刊》的主持康輝與《國際時訊》的主持李梓萌首次登上了《新聞聯播》的主播臺。
“兩個并不能算新鮮人的主持人換了一個新欄目”就成了次日媒體爭相報道的新聞(且不在娛樂版),在這個資訊泡沫四濺的年 代,除了《新聞聯播》還真找不到第二人。幾年前,白巖松說,就算是一條狗,放到央視的演播臺上,一個月以后,也將成為一條名狗。據說白巖松后來因為這個不雅的比喻受到了全國同行的批判,但其隱喻是復雜而現實的,再觀照一下全國政協委員葉宏明《讓〈新聞聯播〉換換人》的提案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宏大背景,“新《新聞聯播》”的羞澀登場起碼具有三重典型意義。
坊間民意的強大張力已經層層滲透進媒體的知識話語地位,就算是強勢的《新聞聯播》也不能超越這個定律。美國總統杰斐遜有句名言:“寧要沒有政府的報紙,不要沒有報紙的政府”——可見我們對媒體輿論的看重。在年輕化成為社會心理普遍要求的今天,對央視《新聞聯播》老化的質疑早就在民間存在,只是今年成為政協委員提案后才成為社會顯性話題,當時央視還頗為裝聾作啞了一段時間,從《夢想中國》與超女的尷尬、到當下的“新新聞聯播”,一個喜人的信號就是:媒體不只是上層的媒體、主流的媒體、知識話語的媒體,媒體平民化的走向是誰也阻擋不了、固執不了的——除非你和關注率有仇。
其次,國家壟斷下的媒體,也很需要補上市場這一課。如果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下,一個電視臺的一個、兩個甚至多個主持人能長達十幾年主持節目,那么這個電視臺早就被市場淘汰了。崔永元在他的書中曾調侃“央視到底有多少人,很少人能搞得清。編制上是幾千人,但是在食堂吃飯的有上萬人。”在缺位著市場競爭的溫室,壟斷著最寶貴的資源與地位,分享著納稅人的血汗,卻不與時俱進,這是荒唐而可怕的。媒體壟斷的出發點本應還是“為民”,而壟斷成為壟斷媒體的“高姿態”通行證、就因此不肯放低身段、裝腔作勢,在新聞表達上難見“小口徑”、“低視角”,那么,新聞的民生性在哪里呢?當境外媒體“狼來了”的時候,我們的壟斷媒體競爭力幾何呢?這算不算國有資產的變相銷蝕呢?
最后,讓“新聞聯播”回歸消息類新聞節目的本位吧。新聞聯播也是“人”,不是“神”,它不過是一檔節目而已,就像西游記不過是一篇小說一樣。賦予一檔節目太沉重的使命,我們的電視主持人就放不下架子、放不下無來頭的傲慢與偏見,畢竟,忙碌了一天的我們,誰也不樂意看到你比咱單位領導還聰明,比課堂老師還威嚴。新聞,說到底,客觀真實地告訴我們幾個W就夠了。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