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11日 紅網
10日是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在省博物館隆重開幕。列入河北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130個項目全部參展,展覽將于16日結束。媒體的記者粗略統計獲悉,半數以上項目瀕臨失傳。(6月11日《河北青年報》)
人類的文化遺產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形的;一類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無形的。我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祖先們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為我們譜寫了一曲曲美妙的樂章,為我們今天創造出了無數值得可歌可泣的寶貴文化遺產,很多遺產我們至盡都無法懂得,無法讀透,依然是個迷團,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技術水平極度落后的年代,眾多的文化遺產是怎樣創造出來的。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是有形的,具體的,清晰的,看得見摸得著,應當說借助現代高端技術條件,保護起來相對容易的,而比物質文化更為豐富,內涵更為深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是無形的,比較抽象與模糊的,保護起來就顯然并不簡單,做出的努力或許要十倍甚至百倍千倍于物質文化。
事實上,河北今日眾多民間“絕活”瀕臨失傳,不過是我國現今非物質文化普遍面臨的一個困惑,一個典型的縮影罷了。國內其他地方的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困境其實并不比河北少,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的功利心態普遍增強,整日忙于工作,為生活奔波的人們漸漸失去了對這些并不能為其帶來什么切身利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興趣”,除了少數一些年紀大了的老人還留戀著這單純的祖傳“絕活”,年輕人不會為其“獻身”了,但老人畢竟是老了,能夠做出的已經不多了,而由于眾多“絕活”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老人們只能遺憾地將經營了一生的“絕活”帶入棺木,各地每年都有著眾多的民間“絕活”無聲無息地消失,成為永遠的遺憾。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承載中華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載體,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基礎,是人類集體智慧的結晶,絕不能讓祖先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葬送在我們手中。索性的是各地已經開始重視起這個問題,開始了這方面的保護工作,但這樣的保護工作顯然還不足,重視的程度也明顯不夠,得拿出十二分的勇氣、魄力與誠意來,像抓GDP一樣善待寶貴的民間“絕活”!
稿源:紅網 作者:黃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