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曾經有一期《南方周末》上書關于羅素的《我為什么生活》。他說:“三種單純然而極其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那就是對于愛的渴望,對于知識的尋求,以及對于人類苦難痛徹肺腑的憐憫?!蔽恼碌淖髡哒f:“當然,簡單并不是一件壞事,羅素的生活目的也是簡單的,可他只簡單絕不功利并自私。因為在愛情和知識引其向上導往天堂之時,憐憫又總是把他帶回人間,去感受孩子們受饑荒煎熬,無辜者被壓迫者折磨,孤弱無助的老人在自己的兒子眼中變成可惡的累贅,以及世上觸目皆是的孤獨、貧困和痛苦。走出自我,關注社會,這種簡單蘊含著復雜。如果說細小,那么,這種細小蘊含著重大;它是值得始終關注的哲學命題,永恒追尋的價值取向?!?/FONT>
ok,愛的渴望,知識的尋求,都曾經被我納入快樂生活的范疇,我沒有看過《我為什么生活》,但潛意識里認同羅素對生活意義的理解,那是對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對世界的關注……
可現在的問題是,自身的痛苦如何解脫,在你無法感受美好的這個當下……沒有自己,又如何奢談社會,特別是這個你很可能不經意間就變成弱勢群體的年代,是誰讓我們不得不功力而自私呢?
誰來關注你,只有自己。他說著眼大處,你會發現小處之小??纱筇幱梢粋€個小處組織而成,你又如何能不關注小處呢?
這是一個矛盾的圈子。人一生下來就被套住,這一生,就為解套;死亡,套子自然松開,無為等死似乎是輕松解套的最好方法?
我為什么生活,為了感受快樂,我的快樂他們的快樂。他的快樂能讓我快樂,可當我知道他不再需要快樂的時候,我的快樂也隨之而亡,快樂死了,肉體存活,又能怎樣?
有時候我問自己:“你變了嗎?”為了證明沒有,我常去水邊看自己的倒影,可為什么他總是那么模糊呢?
似乎一切都無法自己把握,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