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自美國哈佛教授奈伊提出“軟實力”的概念后,一國文化的感召力成為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在全球范圍內開辦的“孔子學院”就是基于傳播中華文化。簡言之,宏觀層面的中華文化遠播已是蓄勢待發。
在微觀層面,中國社會卻呈現出文化饑渴與饑不擇食的困窘。突出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大眾娛樂文化的單薄與群體性平民娛樂的運動型追捧。“超女”在全國各地掀起旋風,上屆“超女”李宇春甚至登上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很簡單,大眾娛樂文化的單薄,使得新新一代厭倦了老舊僵化的娛樂形式而希望以“自我”為娛樂的主角。在傳統或者主流文化無法滿足新新一代的文化娛樂需求時,下而上的饑不擇食不可避免。無論權威人士如何批判這種群體性娛樂文化“低俗”、“惡搞”,但根植于民間的“俗”文化卻驗證了群眾喜聞樂見的生命力。
和上世紀80年代公眾對于臺港流行歌曲的追捧不一樣,“超女”這類世俗文化是青年自我意識的覺醒,而且是群體性的和運動性的。支撐這種文化的既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也有媒體提供的舞臺空間和立體化信息造勢。但須指出,饑不擇食的補食文化也要有度,流水線式的“星工廠”造星,難免千篇一律,久之則會貶值。加之逐利因素的過多介入,這種文化產品最終會成為只能充饑而沒有營養的“文化快餐”。吃膩了,怎么辦?
二、文化普及任重道遠。央視《百家講壇》能夠將廈門大學的易中天捧為當紅明星式的人物意味深長。究其根本,民眾喜愛的是易中天傳播的文化,而且是草根階層聽得懂、符合大眾趣味的文化,易中天被稱為“平民學者”的原因恰在于此。面對民間對中華文化如饑似渴的熱望,中國的文化啟蒙和普及需要更多易中天這樣的專家學者參與。這要求專家學者走出高高的象牙之塔,將枯躁乏味的專業語言轉化為民生語言。易中天被同行嘲弄,反襯大部分專家學者腦海里故存的精英貴恙,折射草根階層擁有文化的艱難。現代專家學者其實只要做一個走向民間的文化傳播者,足矣。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尚以《時間簡史》科普眾生,中國的秀才們萬不可為埋在故紙堆里的書呆子。
三、精英階層的文化饑渴與浮躁。民間階層的文化饑渴可以通過自娛自樂來解決,但精英階層的文化饑渴如果沒有正常的“進補”渠道就會導致學界浮躁急癥。如在諾貝爾獎和奧斯卡小金人的誘惑面前,中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精英們不想獲獎是不正常的,但是眼里只瞅著獎項或者通過東施效顰的拙劣手段“一口吃個大胖子”則更不正常。其他如大學的動輒創世界一流,學者們大言不慚的科學“突破”,都是眼高手低的浮躁行為。這種浮躁癥的突出癥狀要么是嘩眾取寵,要么是學術造假。
文化不是虛無縹緲和深奧不可觸摸的東西,也不是某些特定階層的專利。文化最終要稀釋為全民都能夠吸收的精神營養,民族的、大眾的、開放的文化意識應該植根于每個國人的靈魂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