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羊城晚報 |
![]() ![]() 文/小強 圖/春鳴 |
面對媽媽無休止的嘮叨和爸爸的拳腳相加,家住西安高新區的15歲的樂樂選擇了沉默,他能做的,就是將父母的嘮叨和拳腳的次數一筆一筆用寫“正”字的辦法記錄下來。一年過去了,他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記下了440個“正”字。(據新華社“新華視點”)
一個15歲的孩子,在心靈隱蔽處,如此執著地記錄對親生父母的怨恨,這種行為,真是大逆不道!
傳統倫理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但“君君”是“臣臣”的前提,如果君不君,臣就可以不臣,孟子說:“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那么,父不父,子是否可以不子?茲事體大,圣人在禁區面前停止了思考,或者發揮了“隱”的精神,沒有將思考明確地表達出來。但按照“原儒”們習慣的類比推理法,我們是可以推出一個大逆不道的結論的。
樂樂說:“在家里要小心翼翼,做錯了事不是媽媽批評就是爸爸打,因為怕做錯事,我就干脆什么都不做,更沒心思學習了。”“曾經有好幾次,覺得活著沒意思。”
如此看來,樂樂的行為是被逼的。筆者想說的是,恣意行使傳統賦予的父權的家長們,一定不要忘記,即便在傳統倫理體系中,權力也是以某種義務為前提的,何況現代社會有更加尊重個體權利的要求———要兒女成為好兒女,自己首先要成為好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