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是古人曾有的感嘆。當今的人似乎更注重活在當下,“常懷千歲憂”者已寥寥無幾。
人生的確如白駒過隙,轉眼就是百年。百年身后事該怎么辦,你想過嗎?
對一個生活在有著13億人口、人均土地面積不及世界1/3、人均森林面積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1/5國度的國民來說,這實在是個不能不想的問題。在我國,殯葬問題與計劃生育問題一樣,關乎國計民生。現在我國每年出生人口約1600萬,死亡約800萬,它意味著,每年我們不僅要解決800萬凈增人口的生存問題,還要解決800萬逝者遺體的處置問題。800萬是什么概念?就是說比瑞士整個國家的人口還多出幾十萬!顯然,對這樣的問題不能掉以輕心。目前我們面臨的嚴峻現實是:死人與活人爭奪生存空間。非法墓地層出不窮,合法墓地非法經營(擅自擴大墓穴面積,亂占土地,炒賣墓穴、骨灰格位等),便是這“生死大戰”不斷上演、升級的寫照。
非法墓地、違法生意為何紅火?因為有利可圖。為何有利可圖?因為有市場。為何有市場?國人入土為安、重殮厚葬的傳統觀念與習俗,掙面子講排場好攀比的社會心理與風氣,重風水講迷信的非理性思維方式,無疑促生了這種市場需求。隨之而來的是濫用土地、浪費林木、揮霍錢財、破壞景觀等諸多社會問題。近年來,一些富裕地區為活人建的墓極盡奢華,一些窮鄉僻壤也有人做起賣地修墓的買賣,許多風景名勝之地被成片的墓碑弄得面目全非。死者長已矣,生者常戚戚。仔細想想,為了已逝的生命而損毀生者棲居的家園,搶占子孫生存之地,實在愚蠢之極。
生命本是由生到死的過程,死亡便是人生的終結。人死如燈滅。當生命之火燃盡之時,其唯一的價值就在于能為家人、為他人、為社會、為子孫后代留下些有用的東西。人不能在出生時做些什么,卻可以在死時做點事情。將遺體及可用器官捐獻出來造福他人是一種價值;將遺體火化、讓骨灰撒入大海埋于樹下,不占用有限的土地及森林資源也是一種價值。樂死善生的生死觀,厚養薄葬的喪葬觀,不僅是科學的,也是智慧的。我國古代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便是這樣的智者。有故事說,莊子臨終之際,其弟子要按當時習俗厚葬他,他堅決反對,說:“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當弟子擔心其尸體被烏鴉吃掉時,莊子幽默地說:露葬要被烏鴉吃掉,而土葬也要被螻蛄和螞蟻吃掉。非要從烏鴉嘴里奪過來送給螻蛄和螞蟻吃,這未免太不公平了吧。
占用、濫用本屬于子孫后代賴以為生的資源,也是不公平的。以“實行火葬,改革土葬,文明節儉辦喪事”為方針的殯葬改革,不僅為生存,為生態,也為公平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