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方便面致癌”不斷見諸報端的情勢,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和中國營養學會聯合舉辦了“方便面安全問題高層論壇”,來自權威部門的官員和專家學者首次對此作出回應:中國方便面是嚴格按照有關國家標準進行生產的安全食品,致癌說沒有依據。
“方便面致癌”說由來已久,社會各界莫衷一是、爭論不休。按照常理,權威部門在這樣的背景下作出回應,應當可以起到一種以正視聽的效果。頗為耐人尋味的是,權威部門的此次公開回應似乎并未起到預期的效果。
許多人對權威部門的公信力提出質疑;更有甚者,還搬出了一度沸沸揚揚的“全國牙防組”事件作為反證。至于此次論壇的主辦方之一中國營養學會,更是讓人聯想起了剛剛過去的“黃金搭檔”廣告違規風波。在那次事件當中,中國營養學會因為與“黃金搭檔”存在著太多利益瓜葛,而使得自己的社會公信力極大受損,時至今日依然沒有看到中國營養學會作出一個合理的解釋。在多次飽嘗迷信權威機構所帶來的惡果之后,消費者近乎本能地對權威機構保持謹慎懷疑,應該不難理解。
相比起權威機構來說,商家所發布的廣告內容可信度更低。“方便面丙烯酰胺致癌”事件中的焦點人物之一,中國農業大學沈群副教授曾多次公開批評企業為了炒作,而對她的研究斷章取義“是極不負責的”。2005年全球方便面消費量約為857億包,其中中國消費量460億包,直接經濟利益300億元以上,對企業的誘惑力之大可想而知。為了給產品造勢而不惜斷章取義、夸大事實,無論非油炸方便面本身健康與否,其市場營銷手段首先就是不健康的,這又如何能夠讓人相信其所作所為,是為了“代表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利益”,而不是“企業的經濟利益”?
2005年8月,美國加州一名檢察官狀告包括肯德基在內的9家快餐店和食品制造商,要求法庭強制其在炸薯條等食品上標明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含量。隨后,中國衛生部在9月1日公布了《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危險性評估》報告。巧合的是,其后世界拉面協會中國分會在河南召開了一次會議,在會上有專家提到6種主流方便面中含有微量丙烯酰胺。于是,一場以訛傳訛“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游戲就這么開始了。
伴隨著“蝴蝶效應”的不斷放大,“方便面致癌”風波愈演愈烈,乃至權威部門雖然屢次出面澄清卻依然難以平息。這件事帶給人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其中既包括如何構建健康的市場競爭秩序,也包括怎樣加強商業廣告的審批發布,當然,還包括權威部門如何重塑自身的社會公信力
來源: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