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
“百度”一下“申遺專家”,你能讀到至少18800條火熱的新聞。這些年申遺很熱,申遺過程中專家是必然受到熱捧的。因為,專家既是智囊,是參謀,更賦予了遺產的學術合法性。有了“專家論證”,遺產申報就好看多了,學術多了,也“科學”多了。
報載,中國五岳名山管理者近日敲定,五岳將結盟聯合申報世界遺產。這自然少不了專家論證,少不了一番“學術思考”,少不了一通“學術結論”。
古人有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地方管理者擠破了腦袋大搞申遺,其意是否在“遺”,是認真準備更好地保護還是拉開架式迎接誘人的開發前景?這本身就是一個有趣的學問。熟知遺產保護規律的專家們,理應洞若觀火,諳熟各地的真實心機。可是我們卻常常看到,許多專家在申遺熱中,似乎對一些地方的偽保護動機視而不見,“世事”未見其“洞明”,相反,倒是在各種申遺論證會間飛來飛去,頗顯“人情練達”的一面。申遺熱中,專家應有的“降溫”作用未見發揮,反倒是對越來越狂熱的申遺煽風點火。
現在專家被百姓戲稱為磚家,以申遺來說,一些專家倒真可謂是“我是一塊學術的磚,哪里需要哪里搬”,專家喪失理性和獨立的學術人格,就難免在文化遺產保護的事業中扮演不光彩的角色。中國申遺熱的畸形發展,部分專家難辭其咎。
真正的學人,不會對任何權力負責,而只向歷史、向學術、向公眾、向良心負責。黑白、是非、善惡、美丑、正誤,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申遺動機端正、保護態度堅定的,給予學術的協助;申遺之意不在“保”的,哪怕有再多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真正的學者也敢于向其說“不”。時間將檢驗一個學者的知識人格,時間將證明一切,當初你對某遺產作出的學術認證,究竟是學術的碩果還是文化的丑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