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洪洋
22日,廣州菜心價格更沖破6元/斤大關,廣州市菜籃子報價中心提供的信息表明,這次菜價持續高企達到了12年來的最高水平,大有“菜價比肉價貴”之勢。(見6月23日《廣州日報》)
以前形容窮人,用“面有菜色”,富人生活則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想不到今天居然“菜比肉貴”——富人吃菜,窮人吃肉,也算是風水輪流轉了。雖然,“菜比肉貴”,但我們也不能徹底成為“肉食動物”,只吃肉不吃青菜啊,因此老百姓也只有多掏錢,為“拉動內需”作一回貢獻了。
菜價飆升的原因似乎無可厚非,五六月份廣州的天氣異常,雨量過多,本地蔬菜生產受挫,青菜只能從外地調入,增加了成本,漲價是必然的。但是,面對超紀錄的菜價,政府有部門是應該有所表現——拿出實際行動進行救市,以舒緩民困?
事實上完全是可能的,早在1995年,廣州就建立了一套機制來保障市民的“菜籃子”供應,其中包括實施“菜籃子工程”、食品儲備和副食品價格調節基金。副食品價格調節主要功能之一為應付市場突發因素,保護主要副食品生產和資源所需的臨時的補貼,從而有效地保持產、供、銷的平衡。按筆者理解,天氣原因,應該屬于可以動用副食品價格調節基金救市的“突發因素”吧?既然這樣,為什么廣州有關方面對此“失語”?
從21日至28日的8天里,惠州市啟動50萬元副食品價格調節基金,每天從外地調進36噸蔬菜,按每公斤低于市場價1.2元的價格直接銷售給市民。雖然,每公斤低1.2元的經濟意義算不上很大,但卻可以讓老百姓感受到政府實實在在的關心,小中見大,這是對“執政為民”的最好詮釋。(6月23《廣州日報》)
如果菜價還沒有下降的跡象,廣州是否也可以考慮效仿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