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6月26日 紅網
針對一些地方存有的“一所學校兩種制度”的問題,義務教育法修訂草案三審稿增加規定,明確禁止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名義改變或者變相改變公辦學校的性質。(《中國青年報》6月25日)
由國家立法來禁止“一所學校兩種制度”即“校中校”問題,這對于遏止高額收費,減輕群眾負擔無疑是一個好的消息。所謂校中校,說白了,就是打著公辦名校的旗號,又收取私立高額學費的學校。可以說絕大多數在當地頗有影響的名校,都辦起了分校。教育界稱之為“名校辦民校”,而老百姓把這種學校稱作“校中校”。
除了硬件設施之外,“校中校”主要是靠公辦名校的品牌和聲譽等無形資產。正因為“校中校”辦學模式既違反了《義務教育法》,也嚴重影響了優質公共教育資源的公平享用,事實上為教育不公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各地都出臺了文件清理和整治“校中校”。據我所知,天津、河北等省市都對“一校兩制”說“不”。在今年1月13日結束的2006年全國教育紀檢監察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長周濟說,今年停止審批義務教育新的體制改革學校,不準搞“一校兩制”,更不準以改制為名高收費。此次國家更以立法的剛性舉措來制止“校中校”的存在。
就近免試入學,本是國家實行義務教育的基本原則。但近年來,由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學校之間存在明顯差距,“擇校”便成了很多學生和家長的無奈選擇。可以這么說,是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催生了“校中校”的存在。以我所在學校為例,我所在學校是一所普通高完中,我校年輕的教師沒有一個不把自己的小孩送去重點學校讀書的,為此,他們要多付出幾萬元錢。不能說他們都有錢,或者他們都心甘情愿要繳這筆錢。是事實上存在的教育資源的不公平讓他們被迫為之“買單”。
而義務教育是教育的起點,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就是要實現起點上的教育公平,進而推動社會公平。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學校之間的資源差距,提高義務教育的整體質量,最終實現“無差別教育”。
如果國家不能盡快解決教育資源均衡化,即使國家立法解決了“校中校”問題,老百姓仍然會被迫為這種教育不公平買單。因為,只要教育不公平依然存在,教育差距也就會依然存在,也就會有各種新的教育亂收費現象存在。
作者:徐曉